最近幾年,中國開始大力「造島」(約29萬平方米),特別是在西沙海域,一座座「不沉航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世界各國羨慕不已,尤其是咱們的鄰居——日本!
眾所周知,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面積十分有限,1個多億的人口使得土地變得極其珍貴,並且據美國智庫介紹,預計在未來百年,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將會抵達日本附近,屆時日本隨時都有可能會沉沒。
所以說,尋找新的土地,已經成為了日本迫在眉睫的問題,最近,日本召開了關於如何「奪回」北方四島的大會,在場有不少專家建議:必要時可以動用武力!
早在今年初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公布了消息,預計在5月份,將會和俄羅斯針對北方四島再次展開討論,並且這次將徹底解決遺留多年的問題,不過並沒有說明具體用什麼方法。
據了解,北方四島總面積為5038.33平方千米,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總價值超過500億美元,而且地理位置特殊,尤其是對於日本,不但可以緩解人口問題,如果部署戰略武器,還可以遏制俄羅斯甚至是偷襲。
其實,早在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協議》,北方四島歸蘇聯所有,此後俄羅斯相繼在島上部署了防空飛彈和遠程打擊武器,可是日本一直都沒有放棄這塊寶地,期間幾十年多次找俄羅斯討要,結果都未能成功。
如今日本終於認清現實,準備和俄羅斯攤牌,但以普京「俄羅斯的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性格,勢必不會給日本好果子吃。
其實,如果拋開意識形態和輿論話語權不談的話,單從利益的角度中國和西方的博弈還真是很精彩,並且大多數時候都還是中國占儘先機。
畢竟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是我們勝利的不二法寶。
中國和西方的關係非常複雜,有時候不是簡單的敵對或友好可以形容,裡面牽扯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地緣問題,諸多是非摻雜在一起,有時候也會衍生出不少有意思的故事。
比如今天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在遙遠的歐洲靠近北極的冰天雪地里,中國人還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雖然這裡不是任何國家的主權領土,但我們不僅能夠自由出入、逗留,還能旅行、拍照、建站、科考、捕魚、工業和開採。
並且最重要的是:在這裡中國人無需任何護照或出入境手續,就可以直接進入和離開,所能行使權力等同於「國土」。
這塊土地是怎麼來的呢?網絡上一般的爆紅網文都鼓吹這是法國以及當年中國軍閥段祺瑞的功勞,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當年西方各國列強雖然都欺壓中國,但他們自己也並不團結,而是互相往死里掐架。
正在這種情況下,靠近北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被發現和探明擁有豐富的海底資源,於是西方列強都紛紛宣稱自己對該島擁有絕對主權,這一吵起來就沒完,甚至差點打起來。
但顯然在這個地方開打,當時誰也占不到太大便宜,以當時的技術這裡的資源僅僅是探明,要開採還有難度。沒有人會願意為了太過遙遠的利益而在當下就開戰。
於是,西方各國坐下來簽署了一份協議,即各自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如何劃分呢?就看自己能拉上多少小弟站台了。
於是大家就紛紛出馬,全世界到處搜羅小弟,英國、法國啥的紛紛出動,拉幫結夥地組團簽約。其中法國人就找到了段祺瑞,要他選邊站然後簽約。
段祺瑞當時根本對這個東西沒有概念也沒有任何興趣,同時他也知道這是列強的遊戲,自己簽不簽根本沒啥用,反正誰都可以去用,但也輪不到中國人自己去用。畢竟當時的中國,孱弱啊。經常處在朝不保夕和自身難保的狀態,哪還有心思和能力去搞什麼北極大開發呢?
於是段祺瑞就隨便找了個跑腿的叫他去幫忙代簽,這個連名字都沒有的跑腿兄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歐之後懵懵懂懂地站隊,然後懵懵懂懂地簽完字就回來了。這份條約名為《斯瓦爾巴條約》,自簽約後的1925年8月14日生效。
該協議的具體內容是:所有參與締約國軍可自由出入該島無需簽證,並且締約國均享有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地域及其領水內的捕魚狩獵,開展海洋工商礦業活動以及進行科考的權力。
這份權力不可謂不大,不過當時沒有任何人真正讓中國行使這份權力,也沒人覺得中國會有一天用上這份權力,大家都明白中國只是來站隊的而已。
段祺瑞政府自己也沒把這當回事,協議簽約回來以後往柜子里一扔就徹底沒人記得也沒人提起了,這一躺就是60多年。60多年的滄海桑田只不過是彈指一瞬間,很快中國就進入了90年代,第一批中國90後開始呱呱降生在這個世界上。
而他們降生的這片土地面貌卻和條約締結時面貌已經截然不同,這裡已經看不見戰火、硝煙、饑荒、災難、內戰、外敵入侵、易子而食、大屠殺屍橫遍野、積貧積弱,而是一個和平安穩且生機勃勃的土地。
90年代的中國還遠遠沒有今天這般富饒,但是擁有了兩彈一星工程、成熟的核潛艇項目、精密的洲際飛彈覆蓋以及打下了500多個工業門類基礎,基本滿足了農牧、工業、教育、基建、醫療產業架構需求的中國,已經開始逐漸告別積貧積弱,開始站起來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
也就是在八九十年代以後,這份儘管中國已經簽約了幾十年,卻一直和廢紙沒有什麼兩樣的文件,終於開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了。
由於段祺瑞政府的管理混亂,這份重要的文件簽署一事幾乎沒有其他任何記載,所以新中國也並不知道此事。但是,奇蹟總是眷顧強者。
當中國的綜合國力開始抬頭,當我們的視野開始放眼更高更遠的地方時,總有一些上天獎賞給勇敢者和勤奮者的禮物躺在前進的路上等待著到來者的親手開啟。
在八九十年代時,中國探險家高教授應挪威卑爾根大學葉新教授邀請,參加了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聯合的北極綜合科考。
而這次探險考察最大收穫,是高教授在葉新教授贈送的《北極指南》小冊子中無意間看到了《斯瓦爾巴條約》的英文版。
並且他震驚地發現,根據這個英文版的條約顯示,中國竟然是《斯瓦爾巴條約》的簽約國!於是,他回國後火速將這個情況上報,並在葉教授的建議下,向國家提出申請,希望國家支持按照這份條約賦予的權力,投入建設中國科考站。
此前,中國並沒有在北極範圍附近可以落腳的土地,一直被排斥在北極圈勢力劃分遊戲之外旁觀。這一次的發現,等同於是瞌睡了有人送枕頭,簡直太及時了。
中科院得知此事後,立刻責成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全力促成建設北極中國科考站,並在中科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中增加了一個子課題「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科學建站調查研究」。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推進下,西方面對這份戰績當初簽下的白紙黑字的協議也啞口無言,只得承認中國的確有此權力。
不過當時西方諸國的看法是,即便中國人來建設科考站估計也無法取得多大的成就,以後更不一定能真正涉足北極,畢竟在當時西方世界的眼中,中國還是一個相對很落後的國家。
當年中國的軍機都是一些老舊的五爺、六爺,殲10根本沒有眉目,殲20連影子都沒有。後來享譽世界的著名頂級戰機製造公司成飛,當時迫於生計還在製造和販賣成飛牌兒洗衣機。
所以中國當時以較小的阻力進入了群島行使權力,並建設起了自己的科考站:黃河站,同時展開了一系列艱苦和重要的科學考察和探索工作。黃河站落成後,中國成為了在北極地區第八個擁有頂級科考站的國家,如今與中國黃河站相鄰的有英法德等多個國家的科考站。
今天的斯瓦爾巴群島雲集著全世界眾多的頂尖科學家,形成了一塊不亞於南極的人類極地科研熱土。其產生的科研價值、地緣價值、戰略價值不可預估。
令西方人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人如今用事實證明了,我們不僅能建設起科考站,更能取得令西方人感到震驚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