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期相繼發布的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與措施掀起了新一輪金融改革大潮。9月10日,粵港澳三地同時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標志著跨境理財通業務已進入實操環節。9月24日,債券南向通也將正式上線。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業深度融合過程中,香港憑借其明顯的競爭優勢和國際地位必將進一步發揮作爲外資進入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平台(跳板)作用,以及中國內地資金進入海外市場的窗口作用。
香港一直是國際著名的資産管理中心,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發展迅猛,國際化程度高,比較優勢突出。1999年末,香港資産管理規模爲3.5萬億港元,而2020年末,規模已經達到34.39萬億港元(約4.5萬億美元),20年增長了超9倍。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發展受惠于國際金融中心所帶來的巨大優勢,包括金融服務業生態(如國際著名銀行、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高端金融人才庫、與國際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一流資訊和交通基礎設施、與中國內地的緊密經貿關系和良好的監管體制。基于這些條件優勢,香港能夠爲國際投資者提供種類齊全且具有競爭力的金融産品與服務。本文在此重點討論與理財業務相關的優勢條件,不涉及交通基礎設施。
香港資管的企業生態優勢
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公司高度聚集,構成了良好的生態,所産生的集群效應有利于企業之間的交流與交易,幫助企業適應新的環境,在高科技助力下提升企業的産品與服務的創新能力與上線速度。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公司可分爲持牌公司、注冊機構(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和房地産投資信托。按業務性質,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務可細分爲資産管理與基金咨詢、私人銀行和私人財富管理、房地産投資信托和信托業務,2020年各大類業務規模(含非持牌公司和未注冊機構)分別爲24.04萬億、11.32萬億、0.24萬億和4.5萬億港元。最近幾年,房地産投資信托業務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資産規模很難突破3000億港元。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公司數量逐年增長。2008年,持牌公司只有680家,2020年則達到了1878家(見表1)。其中,許多基金管理公司是銀行和保險企業設立的專業公司。注冊機構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其數量相對穩定。
表1 2008-2020香港資産管理公司、注冊機構和管理資産規模一覽表
(資料來源:(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說明:管理資産單位爲10億港元;數據爲年末值。)
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機構的密度大于銀行機構(2021年8月底,香港共有174家銀行,含12家虛擬銀行),行業內部競爭相當激烈。在資産與基金咨詢業務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具有較大的優勢,資産管理規模由2008年的4.5萬億港元增長到2020年的21.08萬億港元,而銀行機構和保險機構的市場份額較小。2012年以來,銀行機構開始重視理財業務,但目前市場份額只有專業理財公司所管理資産規模的7%左右;保險公司同樣努力提高理財能力,目前也只有專業理財公司的管理資産規模的6%左右。然而,在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方面銀行占據客戶資源優勢,業務規模由2008年的1.28萬億港元飙升至2020年的11.32萬億港元。香港金融機構所管理的資産規模受經濟大環境影響,但2008-2020年間所管理的資産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6.06%。
香港面積僅有1106平方公裏,但卻有如此多的資産與財富管理機構,企業密度可想而知。相關産業的企業高度集中猶如磁鐵一樣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企業和各類投資者,香港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産生極強的輻射功能。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調查結果,2009年香港資産管理業務(單列是銀行與財富管理)在全球僅次于倫敦和紐約居世界第三位,在之後每年發布的排行榜上香港基本上穩居第三位,偶爾會被新加坡超越而居第四位。
香港資管業的人才資源優勢
經過數十年的積累,香港擁有大量的金融高端人才,爲資産與財富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以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行業標配)爲例,2011至2021年香港持證人數分別達到4694、5135、5376、5583、5911、6142、6425、6575、6625、6727和6584人,占全球總數的4.9%、5.1%、4.9%、4.8%、4.7%、4.6%、4.4%、4.3%、4%、 3.8%和3.7%。香港人口爲757萬多人,占世界總人口的0.097%,但香港CFA持證人數占比如此之高,高端金融人才密度由此可見一斑。盡管本地資管業的就業人數受美國金融危機的一定影響,但最近五年的增長勢頭較迅猛,且行業數字化能力強,疫情期間繼續向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最近十多年裏,全球資産與財富管理業面臨新挑戰,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甚殷。首先,客戶群體多元化,金融需求多樣化(特別是退休後財務保障問題),金融産品與服務投放渠道數字化,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必須爲客戶打造個性化理財服務。其次,債券市場最佳的投資時機已經過去,資産管理業所沿用的60-40規則也被逐漸打破,在低利率時代提高投資收益則頗具難度,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上升。第三,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相關性提高,尋找相關性較低的金融資産並非易事,各種交易策略(阿爾法、貝塔、投資主線等策略)實施向行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第四,客戶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意識增強,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必須適應新的社會理念和思潮。第五,監管環境趨嚴,了解客戶、反洗錢、反恐融資等監管成本上升,吞噬了行業部分利潤。最後,金融科技應用雖提升了行業的資産管理能力,但同時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公司和其它非金融類企業可能會伺機進入資管市場,從而加劇行業競爭。所有這一切表明,資管業必須錄用和留住包括科技人才在內的高端人才。
表2 2008-2020年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就業與人員分配
資料來源:(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如表2,最近十多年,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人才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直接從事與資管業務相關的專業人才占比大幅度提高。2008年,業內基金銷售人員占比高達80%,隨後逐年下降,以2013年和201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2020年該占比僅爲60%。相比之下,資産管理、業務支持、風險與合規管理、研究與分析、企業發展規劃等部門的就業人員數量明顯上升,行業已經適應數字時代下新的業務環境。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香港一流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提升了當地金融體系整體的互聯互通,提高了交易效率,助力本地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高速發展。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實時大額支付體系(美元、港元、歐元和人民幣),對接與中國內地、澳門、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支付體系,並通過持續聯結銀行(CLS,外彙交易清算)對接國際外彙市場結算體系;香港證券市場結算體系包括債券中央結算體系(CMU)和港交所結算體系(股票、期貨、期權和櫃台市場),分別與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旗下的明訊(Clearstream)、歐元清算(Euroclear)、澳大利亞清算、韓國證券結算和台灣地區證券結算體系聯網,與香港實時大額支付體系聯通。香港的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提升了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資産配置能力和國際化水平。
表3 2008-2020年香港本地管理的資産配置區域分布趨勢
(資料來源:(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說明;管理資金指在香港管理的部分,單位爲10億美元)
如表3,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本地管理的資金規模增長較快,足以表明行業所展示的自信水平和管理能力。2008年,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在本地管理的資金爲2.26萬億港元(剩余部分外包或委托給境外第三方機構),而2020年,本地管理的資産規模達到12.42萬億港元,爲2008年的5倍多。
此外,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資産配置更加趨于合理化、國際化。就亞洲占比而言,亞洲(主要指亞洲其他地區)占比呈明顯下降趨勢,由2008年的76.5%降至2020年的64%。(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沒有將2017年之前的數據細分,但從這幾年的趨勢可推斷,內地獲得的資産配置份額逐年增多,香港本地的額度在下降。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亞洲資産配置策略反映了中國內地經濟的國際地位變化,以及香港作爲外資進入中國內地的平台作用。2008年,中國內地的經濟總量爲4.6萬億美元(按名義價格計算並轉換成美元),名列世界第三,而2020年中國內地經濟總量達到14.34萬億美元,香港資管業顯然把握住了機會。
同時,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亦將更多的資産配置到歐洲和北美金融市場,以實現資産配置更加國際化。東亞正成爲世界未來的經濟重心,但全球金融重心依然是西歐和美國。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而倫敦擁有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歐洲大陸擁有多家的重要離岸金融中心城市。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資産配置最終體現了這一現實,西歐和北美的資産配置占比分別由2008年的7%和11%上升至2020年的13%和17%。
香港資管業的中國內地優勢
中國內地與香港日益緊密的經貿關系爲香港資産和財富管理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我國重大經濟開放政策持續出台,包括:2004年香港推出的人民幣個人銀行業務服務,2007年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2007年發行的第一只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券),2009年人民幣離岸跨境貿易結算,2011年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2011年香港推出人民幣房地産投資信托,2012年香港推出人民幣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上線,2015年7月實施的基金互認機制,2016年12月6日深港通開通,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包括最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等重大措施,有力地拓寬了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增長空間。
如表4,中資管理的基金數量由2009年的65家上升至2020年的354家,所管理的資産由458億增加到4290億港元。
表4 2008-2020年中國流入香港的資金及資産配置
(資料來源:(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說明:管理資産指中資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産規模,而資金流入指在香港管理的來自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互認基金的資金流入,單位爲10億港元。)
香港充分發揮了中國內地資金的窗口作用,展示了其超強的資産配置能力。2009年,內地進入香港的資金主要購買香港資産,其占比高達約80%;較少涉及北美、歐洲和其它地區以及亞太其它地區,資産占比不超過20%。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內地資金開始“借船”出海,將越來越多的資金投資于北美、歐洲以及亞太其它地區的金融市場,歐美等地的資産配置占比由2010年的25%上升至2020年的45%,亞洲其它地區的占比由15%提高至27%,而香港本地的市場份額由2010年62%下降至2020年的29%。內地資産管理公司較多關注歐美和亞太其它地區的金融市場態勢,通過購買與國內金融資産相關性較低的金融資産來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
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行業背靠強大的內地消費市場,在與亞太地區其它資産管理中心(主要是新加坡和東京)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中産階級人數增加,人口逐漸老齡化,我國資管行業具體面臨三大問題:居民財富管理、權益資産的全球配置和養老基金管理。2020年末,中國內地資産管理規模達到122萬億元人民幣,資産配置合理配置及風險管理已成爲焦點問題。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的國際化運作和管理能力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必將釋放出無限商機,並爲我國資管業國際化管理探索新的經營思路。
香港資管業的監管環境
香港優良的監管環境助推了香港資産管理的迅猛發展。
監管環境已是決定資管業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是一家在行業內親和力很強的監管機構,願意與銀行和金融部門合作、指導行業工作、推進金融科技進步,也願意傾聽行業意見、共同探討行業所關心的問題並隨時給予幫助。過度監管與適度監管的界限難以把握,但監管和法律應有力度、有溫度、可預測,同時與時俱進,對行業創新和金融科技持開放和包容態度。對全球資産與財富管理而言,行業最大的風險莫過于過度監管和合規成本;監管機構過多會導致政出多門,令業界難以適應。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是行業唯一的政府監管機構,在重大監管規則出台前都會與業界保持長期溝通與協商。
最近幾年,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工作重心始終保持不變。首先,促進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發展。爲支持ETF市場持續發展(香港是最大的ETF市場之一),香港監管機構先後與中國內地、瑞士、法國、英國、荷蘭、盧森堡和泰國簽訂了基金互認協議,並以資金補助形式鼓勵本地開放基金業務;向合格私募股權基金提供稅收優惠。其次,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涉及房地産投資信托、集合退休基金、與投資挂鈎的保險計劃和投資産品電子文檔傳送。再次,促進綠色金融發展,主要議題包括綠色和ESG基金和氣候變化風險。最後,應對市場風險以保護投資者利益。香港監管機構要求基金管理人檢測、監視和管理基金風險,要求基金管理人定期上報主要數據,如認購與贖回現金流動、流動性資金管理、資産配置和融資融券業務。
香港監管機構的努力得到全球相關機構的高度認可。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商業環境排名中穩居世界第三名。
表5 2010-2021年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商業環境排名
(資料來源:Long Finance,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指數)
投資者保護和金融科技創新現已成爲香港監管機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投資保護在全球名列第3,2007-2017年在世界排行榜上保持不變,在亞洲僅次于排名第二的新加坡。隨著全球經濟重心東移,東亞地區的中産階級迅速崛起,資産與財富管理需求激增,香港一直努力提高投資者保護力度,提升境內外投資者對這個金融中心城市的信心,以求在東亞理財市場獲得更大的份額。資産與財富管理具有很強的普惠金融性質,即把更多的社會群體納入資管專業服務中。科技金融就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利器,監管機構對金融科技(重要應用領域:大數據分析、支付業務、網絡安全、信用與風險建模、交易平台等)的沙盒管理認同則體現他們創新對所持的態度。香港在金融科技排名中僅次于紐約、上海、北京、深圳和倫敦而居第六名,監管機構對金融科技的支持不言而喻。
香港經驗對前海的四點啓示
在發展過程中,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行業經曆了一些挫折,但由于相關企業與人才密度、國際互聯互通、專業管理能力、友好的監管環境和成功運作經驗,香港資管業未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美好。
新世紀初,受美國高科技股泡沫破滅後世界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 香港資産管理業經曆萎縮階段,至2004年末才超過了1999年的規模。2007-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業也受到短暫影響。最近幾年,香港先後經曆社會動蕩、中美貿易糾紛和新冠疫情重大影響,但是與曾經的普遍預測相反,國際資本並沒有離開香港。香港的稅制改革、資管業的衆多優勢和粵港澳跨境理財通必將進一步鞏固其資産與財富管理行業的國際競爭地位,在我國內地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中必將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同時,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對前海的金融業發展,對大灣區乃至全國的資管業發展具有積極的啓示意義。
首先,利用香港管理經驗逐步拓寬我國家庭財富的資産結構,降低總體風險水平。據有關統計,我國家庭財富中房地産占77%,金融資産只占23%,資産結構極其不合理,風險系數較高。我國現在還不是金融強國,通過跨境理財通可以香港或其它國際市場合理配置居民資産,以適度國際化分布降低資産風險水平、提高投資組合穩健性與收益性。
其次,按照香港或國際資管業標准進一步擴大資管業對外開發。作爲創新實驗平台和對外開發門戶樞紐,前海合作區應學習和借鑒香港或國際最好實踐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營商環境,以吸引世界頂級的資産與財富管理基金、知名的會計師、審計師、稅務師和律師事務所和高精尖人才長期入住合作區,以高端要素集聚確保合作區資管業的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並真正發揮合作區的示範作用。
再次,合作區應該利用最新金融科技(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增強現實等技術)構建數字化現代金融基礎設施,以保持與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東京、蘇黎世、盧森堡等國際金融中心互聯互通,提升金融資産與交換的速度和效率。合作區亦應與亞洲主要經濟國家的金融市場建立業務聯系,以確保理財業務的亞洲特色。
最後,重視合作區的監管與法律制度建設。香港監管環境友好,投資者保護在全球名列前茅。香港資管業的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經過了長時間的持續努力,而非一蹴而就。同樣,合作區的建章立制也許要一個長期不斷探索過程,參考香港的現成經驗以及其它一流金融中心城市的成功實踐是完全必要的。當然,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也是不可或缺,接軌國際資管業處理商事糾紛與爭執的仲裁和法律制度肯定會獲得投資者和資管企業的信任、提高合作區的聲譽。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