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苑將走進曆史。(danistdesgarcon)
作者
郭躍男
跟著好幾代人新加坡人一起長大的這棟建築終究敵不過時代發展的腳步,今天之後,又將有一棟老建築人去樓空。
這棟建築就是位于牛車水一帶珍珠山半山腰上的珍珠苑,建于1976年,至今已有43年,完全稱得上是一棟富有情懷的地標式建築。而就在今天,所有居民都搬離了這個造型前衛、承載著本地文化曆史的38層建築。
(聯合早報)
珍珠苑可謂是命運多舛,2007年至2011年曾三次嘗試集體出售都不成功,2015年要申請保留也不成功。終于這棟大樓在去年2月集體出售給凱德集團(CapitalLand)的協議達成,最後以7億2800萬元出售。
也就是說每平方英尺容積率售價爲$1515,每名屋主預計可獲得180萬元至490萬元,商用單位的業主則每人可獲得120萬元至690萬元。
對于這棟建築保留與否,集售委員會的主席傅幸金曾經在2018年2月告訴媒體,表示雖然居民們考慮過因曆史和設計因素保留珍珠苑,但“最近民願更傾向于重建”。他也表示“對建築結構和所需加建工作有更深入的分析後,結果顯示保留珍珠苑的費用將非常昂貴,並會給屋主造成很大的負擔。”
珍珠苑是43年前建築師智慧的結晶
珍珠苑38層高(113米),1976年竣工,是當時新加坡最高的住宅大樓。整個大樓一共有280個住宅單位和8個商用單位。根據《聯合早報》報道,這棟大樓是曾經本地最高、人口最密集的私人住宅項目。
這棟大樓是有名建築師陳青松設計,外觀猶如一個馬蹄鐵,光是外觀來看可以說非常超前。珍珠苑是我國最後一個采用“粗野派”風格的建築,“粗野派”(Brutalist architecture)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興起,特點是建築外觀粗野堅固,外部通常有暴露的混凝土結構以及較沉重巨大的建築體塊,從而清晰地表達出建築的力量感與功能性。
珍珠苑呈 “C”形,每層樓的用戶打開窗戶都能享受涼爽的風。(聯合早報)
珍珠苑形似馬蹄鐵的外觀其實是有著建築學的奧秘的,漏鬥式的空間設計是爲了讓272戶單位前後都能通風,非常適合新加坡炎熱的天氣。這也是不少居民對于珍珠苑戀戀不舍的原因之一。
1984年就和父母住在珍珠苑的攝影師林廷(38歲)在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表示:
“這座建築在中間采用了漏鬥式的真空設計,所以涼風很容易滲入走廊和屋內,前後都通風,很涼爽。我幾乎從不需要開冷氣,省了不少水電費,哈哈!因爲客廳面向西方,所以遮擋了下午的烈日,非常適合看夕陽。
從窗口眺望,還可以看到360度的環繞景致,加上無敵海景,新加坡的城市風景線一覽無遺,簡直是百看不膩!從客廳窗口望去,原本是一片平地,草木蔥茏,可是過去34年來,公寓和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發展非常迅速。”
看來在居民眼中,這建築不僅通風涼快,優越的地理位置也給窗外帶來無盡美景,讓居民40多年的回憶裏都是帶有美景和好心情的。
珍珠苑也成了不少攝影愛好者拍照打卡的必去地,比起已經看膩了的花花草草,360度無死角的建築更受攝影愛好者青睐。而不少年輕人也前來“朝聖”,因爲粗野派的建築隨便一拍就會讓照片看起來超Hip(潮)。
新加坡容不下老一派粗野派?
除了珍珠苑,早期粗野派的建築還包括珍珠坊、位于美芝路的黃金坊、邵氏大廈、新加坡能源公司大樓等等。
而這些粗野派的建築中有不少都即將人去樓空。1973年建成的珍珠坊集體出售計劃在進行中,進度緩慢,因爲集售委員會在一年內還未敲定保留價(reservation price),也沒能擬出集售協議書讓業主簽名。但現在已經超過一年多進展依然緩慢,是否能在兩年內爭取到八成業主簽名還是個問號。
(海峽時報)
黃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也已成立集體出售委員會,向市建局提出規劃建議,計劃在保留現有16層大廈的基礎上,將一側的停車樓拆除,用于建造約四五十層高的新樓。根據《聯合早報》報道,市建局也指出黃金坊可重新發展爲集零售、辦公、住宅、服務公寓和酒店于一身的綜合項目。
(互聯網)
這些建築雖舊,但已成爲了“什麽都差不多”的新加坡裏的一點點綴,現在也被當做拍照打卡的熱門背景,連仔細構圖的麻煩都可免去,樓層的設計就是最好的黃金分割線:
除了建築設計和外形具有藝術價值,對于老建築的一份情懷也難以割舍。這些建築多數建于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對于國人來說不單單是陪伴度過童年這麽簡單。
本地建築攝影師蘇建隆(Darren Soh)表示,這些粗野派建築象征著的是新加坡早期的“希望和抱負”,而讓它們消失會讓不少居民覺得,所有類型的建築都拆除和替換得太快了。
爲什麽80年代年我們可以保留店屋,現在無法保留“粗野派”?
因爲這個世界不止看臉好不好看,也看樓好不好看嗎?
1987年,尼路(Neil Road)的店屋開始重建並發放給公衆。現在的店屋顔色漂亮,而且多數是獨立式只住一戶人家。(市區重建局)
雖然這是殘酷的事實的一部分,但更殘酷的事實是,保留一座建築需要取得100%屋主的支持,而集體出售計劃只需要兩年內取得80%屋主同意就能通過。這意味著要保留而不是重建這些建築,幾乎是不可能的。珍珠苑2015年曾嘗試過申請保留,但結果自然是失敗的。
一部分居民對于珍珠苑的確戀戀不舍,並以行動表達這份情懷,有居民沒有簽署集體出售計劃同意書,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全家大合照緬懷這棟老樓。
但也必須承認,情懷放在一邊,不少居民坦言珍珠苑的確可能不再那麽宜居了。通風大自然美景是真的,童年回憶雜貨店也是真,巴刹熟食中心美食多也是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設施老化大量金錢維修也是真。
根據《聯合早報》報道,將珍珠苑公寓出租的薛麗珠說,珍珠苑已老化,許多設施要經常維修,因此出售對大家都好。自1984年就住在這裏在公寓裏頭的林廷(38歲)也說,公寓設施相當老舊,他們這些年的維修費和裝修費花了至少五位數以上。這些現實問題讓居民們一邊懷念的同時,一邊也考慮保留的可行性。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都面臨著被刷新替代的命運,我們懷舊舍不去老情懷的速度,似乎永遠比不上建築被替換的速度。
凱德集團打算把珍珠苑重建爲一個800多住戶的住宅區,“設社區和共用設施來促進社區精神,宣揚這一代獨特的曆史”,並表示這將會是一個“讓年輕都市人在充溢著本地文化的成熟區擁有一個家的難得機會”。
新項目預計2023年初完工,不少居民表示未來新公寓建成,只要價錢合理,就有意買回。屆時,他們可能還會遇見昔日老鄰居,一起去珍珠苑後的珍珠山公園散步。
【更多好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