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5月15日報道「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這是今年亞歐大陸上最盛大的一次外交活動,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2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到北京出席論壇。俄羅斯媒體、學界、政府機構和企業界對此次盛會格外關注,因為他們肩負著推動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和「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合作的重任。
俄急需抓住對接合作機遇
圍繞「一帶一路」的對接合作將為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奠定極其重要的、可靠的經濟貿易基石。中俄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互為最大鄰國,兩國經濟互補性強。近年受國際形勢影響,中俄雙邊貿易額一度回落,但是,「退一步,進兩步」,「一帶一路」框架下新的大項目將給中俄合作帶來更大活力。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早在2013年之前,「中國西部-歐洲西部」(雙西公路)這一大規模洲際公路項目就已開始動工。它始於中國江蘇的連雲港,直達俄羅斯西北部的聖彼得堡。目前這一項目部分已經建成。其中在中國境內,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一路暢通。不久前,我從蘭州一路「採風」直到阿拉山口,行程兩千多公里。出阿拉山口後,這條路進入哈薩克境內,並通向靠近俄哈邊境的俄羅斯奧倫堡。
目前,俄羅斯境內還缺乏「一帶一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急需抓住對接合作的時間與機遇,像我們的遠近鄰國一樣,推動「一帶一路」大項目落實。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俄羅斯周邊國家中,既包括巴基斯坦、伊朗這樣的遠鄰,也包括哈薩克、白俄羅斯這樣的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已經有列車在途經哈薩克、土庫曼、亞塞拜然、喬治亞的新絲綢之路上試運行過。這條路線最終經土耳其抵達歐洲。而在南亞方向,投入大量資源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有望在數年後成為北起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德爾港並可延伸至波斯灣的經濟大動脈。
當然,在具體的對接合作中,俄中之間存在法律制度差異、語言障礙乃至不同的談判風格。此外,當前中國經濟在快速崛起,規模龐大,而俄羅斯經濟則面臨較大困難。在這種背景下,雙方在對話中更需要加強相互尊重,鞏固互信。少數年輕的中國學者和媒體人士公開宣稱「俄羅斯的衰落不可避免」,這種傲慢自大的態度對中俄合作是有害的。
新超級工程堪比修建長城
在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我發表了一些評論文章和報告,還在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舉行了一系列專門講座。但是,時間久了難免有信息匱乏、老調重彈之感。坐在書桌前研究中國是一回事,走在中國的街道上,與有緣結識的中國人微笑、握手、交談,坐在一張桌子邊吃飯,得到的則是另一番感受。新絲綢之路到底是什麼樣子?百聞不如一見。2016年,我有幸多次前往中國,完成了一系列新絲路之旅,行程數千公里,東起連雲港,西至中哈邊境的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具體包括連雲港-鄭州-銀川,西安-富平-蘭州,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以及敦煌-哈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伊寧-烏魯木齊。
新絲路之旅讓我看到了一幅新畫卷。中華民族已開始實施堪比修建長城、開拓絲綢之路、開鑿大運河一樣的新超級工程。這個超級工程需要為期數十年的大量資源和資金投入。它將給中華民族開創新的發展機遇。它不僅將改變中國自身的交通體系,也將開闢中國進入外部世界的新通道。它將推動中國境內的產業布局更趨均衡,也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依靠現代農業技術,中國西北乾旱地區和荒漠地帶也得到了加速開發。新的建設工程帶來數百萬的就業崗位,給人口稀少的西部帶來受過良好教育、雄心勃勃的年輕人,這也有利於改善中國的人口狀況。
我把中國之行難以磨滅的印象和搜集到的珍貴素材集結成書,這就是《新絲綢之路:21世紀的偉大工程》,它將在5月中旬在俄羅斯出版發行。在閱讀參考文獻、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要取得「一帶一路」的早期重大成果,制定長期目標、按時間和地區合理劃分建設階段非常重要。我仔細思考與中國各地黨政工作人員的談話。他們告訴我,當地的發展規劃是如何與國家計劃相協調的。我了解到,一座座新工廠、醫療中心、展覽館和住宅樓如何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出現在人們眼前。在蘭州新區,某重型裝備公司在簽約入駐、開工建設一年零八個月後就投入生產。在敦煌古城,中世紀風格的國際會展中心八個月即告竣工……
當我乘坐高鐵或者普通列車、公共汽車或者吉普車、騎馬或者騎駱駝行進在新絲綢之路上時,我也意識到,真正的新絲綢之路不會是絲綢一樣的平順坦途。即使在中國境內,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完成。統一的全國鐵路高速客運網尚未建成。目前從北京乘坐高鐵還不能直達烏魯木齊。貨運線路也需要進一步改造提速,有必要建設深入西北腹地或連接新經濟中心的新線路。需要在中國與鄰國之間開設更多的過境通道。近年在中國大地上湧現的「新區」、「開發區」、「自由貿易區」還需要不止一年的時間承接來自中國東部、南部或鄰近國家的企業入駐。
未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是什麼樣子?從中國沿線尤其是西北相對落後地區觀察,或可看出端倪。在幾乎與古代駝隊行進路線一致的高速鐵路、公路沿線,出現了現代化的「綠洲」。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在這裡的工業園區設立新工廠,保稅倉庫提供類似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條件吸引國內外企業。軟體園甚至雲計算中心、醫院、大學紛紛在這裡落戶。中國政府還在傳統乾旱地帶發掘水源,數以萬計的農村家庭從貧困的山區或半荒漠地區實現整體搬遷。
與中國毗鄰的國家要想在新絲綢之路的鐵路、公路「骨架」之上發展工商業,變得「血肉豐滿」,首先需要徹底改造自己的基礎設施。中國境內是現代化的鐵路、公路,但是往往一出中國國境,迎面而來的就是破舊老路,有時甚至根本說不上是路。毗鄰國家必須作出選擇——是繼續在舊布上打補丁,還是描繪一幅絲綢之路新畫卷?不一樣的回答,其帶來的差異將是巨大的。
把聖彼得堡建成北方樞紐
隨著資源、資金、注意力的投入,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部分的建設已經取得了看得到的早期成就,但通往歐洲、中東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建設則相對落後。隨著包括電子貿易在內商品貿易量的增長,不久之後在這些方向上可能出現「瓶頸」。
消除鄰國的貧困落後,相互協調發展戰略,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簡化貿易和貨幣流通程序——這將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重要議題。此外,鞏固互信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在亞歐大陸上的一些國家,「中國威脅論」仍未根除,一些人指責中國轉移「過剩產能」,對向中國出租土地開展大規模農業合作抱有戒心。
可以期待,「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或將提出一些新的創意,澄清一些尚顯模糊的內容,帶來新的合作建議。在我看來,俄羅斯可以就絲綢之路經濟帶運輸通道建設提出一些新想法。
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實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交通樞紐。比如中國東部黃海沿岸的連雲港、西歐的鹿特丹和漢堡。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是南亞樞紐,它將通過新的鐵路和正在加快建設的戰略公路與中國連接。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則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樞紐和經濟中心。
對俄羅斯來說,應該力爭把聖彼得堡建成「一帶一路」北方樞紐。建設中的「雙西公路」經聖彼得堡而跨入歐洲西部,這已經體現了聖彼得堡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地緣戰略地位。聖彼得堡港及附近的烏斯季-盧加港、普里莫爾斯克港、維堡港等多座波羅的海港口已經為「一帶一路」北方樞紐構建了完整的港口體系。作為新建的俄羅斯西北大港,烏斯季-盧加港2016年貨運量增至9340萬噸,而其遠期規劃貨運量為1.8億噸。這個門戶港口加上其他海港組成的港口體系將極大提高聖彼得堡作為「一帶一路」北方樞紐的貨運能力。
從聖彼得堡向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東南地區修建新的現代化鐵路,並向中國方向延伸,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它既可以與現有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也可以通過途經哈薩克的新陸橋連接中國。這對中國也有利。直達波羅的海並進入北歐運輸網絡,有利於擴大中國與北歐國家的貿易量。中國的最新技術也可以應用到新鐵路的建設與管理中。當然,這裡說的不是客運鐵路,而是高速貨運鐵路。這條鐵路將成為一條西北通道,向北可接入北歐,向西可進入東歐和西歐國家。
此外,另一條歐亞運輸走廊「白海-科米-烏拉爾」鐵路幹線項目的實施也將提升俄羅斯「一帶一路」西北通道的地緣戰略意義。這條鐵路幹線的落腳點是瀕臨白海的北方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它將把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向俄羅斯北方和西北各港口的貨物運輸距離縮短約800公里,未來這條鐵路也可進一步延伸至中亞和中國。
「借中國之風揚俄經濟之帆」
在俄羅斯看來,跨越中國、俄羅斯領土的中歐運輸路線不僅路途短,而且安全性高。它可以從烏魯木齊出發,從阿勒泰地區穿越中俄邊界。考慮到阿爾泰山區地形複雜,且建有自然保護區,這條路線的一小段也可以繞行鄰近的哈薩克或蒙古國境內。進入俄羅斯後,就可以接入西伯利亞大通道,向聖彼得堡方向進發。屆時中國可達250公里時速的高速貨運列車技術也可以應用在這條線路上。它將極大帶動俄羅斯沿線地區的發展,密切俄各地區之間的聯繫,為俄商品進入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提供快速通道。
安全問題是有利於增強中俄烏魯木齊-聖彼得堡運輸走廊方案說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中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的社會政治形勢存在不確定性,可能給經哈薩克前往白俄羅斯、波蘭或外高加索國家的中歐運輸通道的穩定運行帶來威脅。相比之下,中俄線路則可減少動盪的風險。
中國資金和先進技術應用於中俄運輸走廊的建設,將大大縮短相關工程建設周期。在鐵路沿線建設俄中聯合工業園、大型農業合作項目,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中俄經貿合作水平,提升俄社會輿論對俄中高效協作的認可度。
除了「一帶一路」北方樞紐和西北通道,俄羅斯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還可能就對接合作提出其他建議。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需要牢固的經濟基礎。「一帶一路」構想為俄中實施大規模、戰略性合作計劃提供了廣闊機遇。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俄將再次向兩國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穩固性,打破不友好勢力詆毀、挑撥俄中關係的幻想。
普京總統曾經說過,要「借中國之風揚俄經濟之帆」。用這句話描述俄羅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情況再合適不過了。當然,有很多國家期待借「中國之風」,「中國之風」也不是只往一個方向吹。但無論如何,看不見、不抓住現有的機遇將是一個錯誤。(作者為俄羅斯政論家、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本報駐莫斯科記者魏良磊採訪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
【延伸閱讀】絲路啟示錄:「一帶一路」破解「全球化1.0」弊端
《參考消息》5月12日報道隨著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執掌美國,世界上對於全球化質疑的聲音在不斷增加,「逆全球化」思潮大有一浪高過一浪之勢。時代呼喚一種新型的發展和治理模式,呼喚一種以基礎設施為核心,以實體經濟為動力,不僅能夠實現經濟平衡成長,而且能夠實現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時代的答案。
時代呼喚創新發展模式
的確,儘管經過數十年經濟飛速發展,蛋糕雖然越做越大,但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及不少發展中國家,分配卻越來越不公平,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與此同時,在過去幾十年里,全球化帶動的經濟發展明顯向虛擬經濟傾斜。由於虛擬經濟無需付出較大代價就能夠獲取豐厚的回報,導致大量信貸和金融衍生產品充斥市場,在金融體系裡打轉牟利,導致實體經濟嚴重失血。這不但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也阻礙了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
根據聯合國《2017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去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估計僅為2.2%,是2009年衰退以來最低的。同時,全球貿易量去年僅增長了1.2%,是過去30年來的第三低。幾十年來經濟的脫實向虛,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障礙。
但是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它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一柄雙刃劍,多年來全球化的正面影響是通過資源的全球配置和生產角色的大分工,極大提升了效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推動了科技和文明進步,還加深了各國人民的交往。只是,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在數十年的發展後,已經百孔千瘡。特別是這些弊端在一些地區經由政治選舉而被放大,影響了社會穩定與和平發展。
中國提出全球化新思路
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構想,給彷徨中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全球化思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通過互利共贏、區域合作、基礎設施先行,實現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中國領導人今年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對新型全球化作了簡潔明了的解釋: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
這是一個重新定義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升級版,即全球化2.0,是中國向全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它倡導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包括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虛、實經濟平衡發展,解決民生短板,實現社會公義,分享經濟發展紅利,減少貧富差距等等。它的目標是實現持久的和平和共同的繁榮。
在起步階段,「一帶一路」主要依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實現互聯互通的突破口,消除目前制約沿線國家深化合作的障礙和壁壘。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連接全球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更重要的是,基建能夠振興疲弱的實體經濟,有效調控全球化1.0帶來的經濟結構問題,逐漸引導世界慢慢從過度依賴虛擬金融產品的當下,重新回到全球經濟的根本——實體經濟。
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並不應該理解為僅僅是道路橋樑等實體硬體的建設,它涉及的範疇寬廣:基礎設施建設創造的大量就業崗位,由此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新基建包含的軟體建設,如供水、衛生、學校、醫療和保健系統等,都是惠及民生的工程,讓普羅大眾能夠享受發展成果,這是全球化2.0與1.0的重要區別。
「一帶一路」在資源分配、機遇提供上也避免了「強者通吃」的叢林法則。跟過去的全球化由大型跨國企業主導不同,當道路橋樑通信網絡等實體硬體建設推進之時,也是當地重建小區、學校、醫院之日。大量民間中小企業、特別是當地企業參與其中,將會避免利潤過度集中於大型企業的原有全球化弊端。而基建的完善,也為更多中小微企業以至個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助推和諧發展
世界正經歷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在身份認同矛盾激化、宗教文化衝突加劇的大背景下,激進主義和暴力極端主義在興起。過去十幾年世界打擊恐怖主義所花費的資源和精力無數,然而成果卻令人沮喪。以美國為例,在西亞和北非地區六個國家,美國進行過多次的軍事介入,除埃及外,其餘五國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和葉門,均陷入長期的軍事衝突甚至內戰。反恐戰爭的後果,竟然反過來助長了恐怖主義的滋長。戰亂和失序成為激進主義的溫床。而西亞、北非等地的動盪局勢,也禍及歐洲,為歐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民危機。
跟反恐戰爭的武力性質不同,「一帶一路」走的是一條截然不同的和平路徑,不是拆毀現有的地區秩序,而是通過添磚加瓦幫助地區進入有序發展。「一帶一路」主張「共商、共建、共享」,在尊重當地意願的情況下共同建設,通過基礎設施等項目為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幫助當地青年解決就業問題,讓他們看到前景和希望。通過經濟社會的重建,協助這些地區重新與全球經濟連結起來。最終在地緣經濟雙贏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可以有效消解地緣政治的零和博弈,解除戰爭威脅。
事實上,「一帶一路」推動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合作,更是一個文明互通的基礎設施,是連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帶」與「路」。它以文明對話為引領,強調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對話與交流融合,其路徑很清晰:基礎設施建設先行,貿易發展緊隨,伴著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漸實現沿線國家民眾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處、共同發展,最終達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奉獻給世界健康與和諧發展的全球化方案。這是中華文明的智慧。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相當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禮」、「義」、「仁」、「和」,以德服人等理念,「有容乃大」、「厚德載物」等文化胸襟,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滋養我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薪火相傳。這些睿智而包容的世界觀,對於有效解決21世紀的文明衝突,引領人類走進和諧共融的地球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歷史上中國通過古絲綢之路,向海外輸出精美的絲綢、瓷器等展現中華文化之美的東西,而不是堅船利炮。今天我們以自信的態度走出去,從被動的順應世界趨勢到引導世界健康發展,中華文化將與「一帶一路」如影隨形,為全球化2.0提供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價值觀」。
時至今日,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新的文明復興。今天我們需要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和諧的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和諧世界。其間,中華民族肩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肩負著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中國應該有所作為,中國正在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