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Initiative)。“一帶一路”不是古絲綢之路的簡單升級,而是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曆史符號,融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一帶一路”更不是“帶”和“路”的地理概念,不是簡單的線狀經濟體,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産品。
“一帶一路”倡議的頂層框架
2017年5月10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白皮書,指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五大方向:
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大走向:一是從中國西北、東北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二是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從中國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兩大走向: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這五大方向途徑的64個國家,就是當前統計工作中經常使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但這並不是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範圍,“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不設高門檻,也不是“小圈子”。根據上述五大方向,按照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和空間布局,中國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主體框架,爲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導向。
“六廊”——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六路”——公路、鐵路、航運、航空、管道、空間綜合信息網絡,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主要內容。“多國”——一批先期合作國家,爭取示範效應,體現合作成果。“多港”——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節點城市,繁榮海上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跨越時間長、建設任務重,需要加強組織和領導,統籌做好對內、對外兩方面工作。爲此,中國政府成立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和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擔任組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具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發改委副主任甯吉喆、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外交部部長助理張軍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一帶一路”的合作內容
共建“一帶一路”以“五通”爲主要內容,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或簽署諒解備忘錄(MOU)都可以視爲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一般的雙邊文件簽署流程是:從簽訂意向書開始,然後簽訂備忘錄、框架條款,再到簽訂正式的合同或協議。有時備忘錄的應用範圍會更廣闊一些。例如,有時會把對一個合同或協議的某些修改叫做備忘錄。截至2022年2月6日,中國已經同148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其中有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還有不少發達國家公司、金融機構與中國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項目紮實推進,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設進展順利。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2021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11.6萬億元,同比增長23.6%,創8年來新高,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達29.7%。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5萬列、運送146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22%、29%。中白工業園、中阿(聯酋)産能合作園區、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穩步推進。2021年,我國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384.5億元,同比增長7.9%,占對外投資總額的14.8%。沿線國家企業也看好中國發展機遇,對我國直接投資首次超百億美元,達112.5億美元。“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我國企業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785.7億元,占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57.9%。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先後與20多個沿線國家建立了雙邊本幣互換安排,與7個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建立了能力建設中心。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帶一路社會根基。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雙向旅遊交流超過6000萬人次,和52個相關國家實現了免簽或落地簽(截至2018年10月),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遊、綠色發展、對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則、核心理念與建設目標
共商、共建、共享是推進“一帶一路”的根本原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遵循以下基本原則: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與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目標是建設成爲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和平之路——構建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系。各國應該尊重彼此主權、尊嚴、領土完整,尊重彼此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繁榮之路——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開放之路——打造開放型合作平台,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創造有利于開放發展的環境,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促進生産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我們歡迎各國結合自身國情,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參與全球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攜手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綠色之路——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産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創新之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我們要促進科技同産業、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我們要爲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業空間、創業工場,成就未來一代的青春夢想。
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關于“一帶一路”倡議中共建的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與馬歇爾計劃有本質區別。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也稱爲歐洲複興計劃。美國通過該計劃向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丹麥、葡萄牙等歐洲16個國家提供巨額的經濟援助,與此同時通過制訂苛刻的受援條款侵犯西歐各國經濟利益和主權。“一帶一路”倡議與“馬歇爾計劃”在本質上完全不同。首先,從曆史經緯看,馬歇爾計劃則是冷戰時代美蘇爭霸的産物,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地緣政治色彩;“一帶一路”倡議傳承了2000年的絲綢之路精神,誕生于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是開放合作的産物,是經濟合作倡議、互聯互通倡議。其次,馬歇爾計劃有明顯的分界線,針對的是西歐國家,排斥蘇聯東歐陣營;“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實處,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使“一帶一路”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
“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中國單向的“走出去”。2004-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增長了20多倍,中國正在進入資本大規模“走出去”的新階段,“走出去”也確實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這一背景之下,許多國內投資者就將“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劃上等號。實際上,經濟全球化就是各國之間相互投資不斷加深的過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走出去,也包括引進來,是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中國在鼓勵資本“走出去”的同時,也高度重視資本“引進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國際經貿合作推動我國産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幫助有需求的國家開展適合本土的經濟合作。此外,中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大,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已經進入到大規模“走出去”的發展階段。各地區需要根據自身特點,科學確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重點,不能盲目跟風。特別是文化交流與合作,平等的文化交往,當然是雙向的、互動的。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民心相通的目標不是中國文化單向的走出去,而是“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秉承包容開放原則,不斷完善多元主體合作模式,同構建雙邊、多邊交流平台,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生和相互融合。
“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不存在政治利益互換。在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中,有不少是發展中國家乃至不發達國家的小夥伴。作爲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以來都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向這些國家提供援助,這反而引發了一些“別有用心”的質疑,認爲有些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目的是要求中國免除債務,或向中國申請低息貸款。事實上,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方已經在多個公開場合反複重申,“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平等協商及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所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參與的合作。“一帶一路”建設不同于開發援助,參與方都是平等的合作夥伴關系。“一帶一路”建設遵循的原則是“在滿足所有參與者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協商共同建設”。此外,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都是發展中經濟體,亞非拉地區更是有許多不發達國家還在溫飽線上掙紮。無論外界如何诋毀,中國仍會履行大國責任,力所能及開展對外援助,與沿線國家廣泛實施旅遊、減貧、綠色環保、防治荒漠化等領域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不是轉移落後過剩的産能。“過剩産能”指成本最低産量與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産量之差。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正是由于外資流入,同時配合從發達國家轉移來的“過剩産能”,加上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啓動了中國經濟騰飛的按鈕。因此,從中國實踐可以看出,“過剩産能”的概念是相對的,在某些國家相對落後的産業,可能正是某些國家所急需的。實際上,“過剩産能”是無法轉移的,能夠轉移的只是相應的技術。如果這些技術有助于轉移目標國的經濟發展,那就說明這種轉移是有益的,而非有害的。中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掌握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經驗,這些才是中國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所急需的。中國倡導國際産能合作,旨在發揮各國比較優勢、契合各國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産業鏈,而不是轉移落後産能。其實,道理是明擺著的,在高度開放的國際市場當中,中國企業面臨投資所在國本地企業和國際同行的激烈競爭,過剩和落後産能沒有市場,只有優質産能才能勝出。
“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債務陷阱。有外媒認爲,“一帶一路”建設導致一些國家債務水平過高,無法維持,也無法償還。債務問題同“一帶一路”沒有必然聯系。債務的成因很複雜,有多種因素。有的是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有的是曆史遺留下來多年積累的舊賬,還有國際和經濟環境出現變化。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的貸款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中國提供的貸款“門檻低”,不附帶苛刻的政治條件,使發展中國家可以有機會脫離西方的經濟掌控。這被某些西方國家看做是“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噪音”。中國貸款幫助這些國家發展,搭建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體經濟投資,將來會産生更大的收益,對經濟有更好的促進作用,自然就會有回報來支付債務。中國企業投資時也要講經濟效益,做了充分的調研論證和嚴格的測算,還參考了信用評級。
“一帶一路”倡議不摻雜軍事意圖。“一帶一路”倡議核心的理念是通過基礎設施和各領域互聯互通,加強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打造互聯互通的物理條件和人文環境,擴大全球有效需求,鞏固全球經濟複蘇的總體態勢。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寫進了中國《憲法》和《共産黨章程》的。權力擴張既不是中國的現實需要,也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訴求。中國的曆史和傳統文化決定了中國不會對外稱霸。中國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謀求勢力範圍,更不會幹涉別國內政。中國正在開辟世界曆史上最和平的大國崛起進程,“一帶一路”倡議是當前中國崛起進程中最重要的對外合作倡議,與當年西方國家崛起進程中推行的殖民、戰爭、掠奪完全不同。
“一帶一路”倡議不輸出意識形態,不是地緣政治工具。2017年9月3日,習近平在《共同開創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務實合作平台;不是對外援助計劃,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幹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也不會要求別國“複制”中國的做法,更也不會強加于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在社會方式、經濟改革與政治運行中相當大程度上超越了冷戰,尤其是告別了革命年代動辄“意識形態化”的階段。“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五通”呼應了各國的需求,中國樂于向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但這與所謂的“意識形態輸出”根本就是兩回事。在中國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就是“共同”及“合作”,“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進程,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任何國家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參與其中。
關于“一帶一路”倡議中參與的企業
“一帶一路”項目是由國內外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積極開拓的,是市場行爲。國家對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沒有特殊要求,凡是符合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項目所在國法律法規,企業均可公平參與。
“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一帶一路”不偏袒任何企業,中國企業和第三國企業開展合作的案例數不勝數:阿聯酋迪拜的Hassyan燃煤清潔電站項目是由絲路基金聯合中東地區銀行和國際銀行組成的銀團出資,由中國企業和美國通用電氣共同總承包的;中國企業在越南、馬來西亞、白俄羅斯等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不光是吸納中國企業入駐園區,還有更多的外國企業入駐,包括越南、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等;在越南,中國南方電網、中國電力國際公司與越南煤電力公司共同出資建設了越南永興火電站一期項目。未來,我國將與有關國家及其企業一道,擴大第三方市場的合作範圍,開拓投資生産經營的市場,積極創新合作模式,支持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包括聯合投標、共同投資等,開拓新的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
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申請相關資金。傳統國際金融機構、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專項投資資金和新興多邊開發金融機構均能夠提供資金支持。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均有部分資金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區域的基建等項目;亞投行、國開行、進出口銀行等有能力和意願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商業銀行、外儲和政策性銀行等出資的專項投資基金爲“一帶一路”提供了股權形式的資金支持。同時,多地多部門也出台了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如2016年9月山東省設立了“一帶一路”聯合資金扶持項目,2017年3月浙江成立浙江絲路産業投資基金等,均可接受社會各界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道路的具體體現。“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中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既可以成爲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又可以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支持優勢裝備和優勢産能走出去,將爲我國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和條件。同時,相關國際産能合作將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順應這些國家經濟結構轉變的需要,促進與當地經貿合作,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包括了促進經濟的議程,也包括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遊、綠色發展、對外援助等方面,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海外工程建設不但爲當地帶來就業崗位,也爲中國建設者提供了海外就業機會;進出口貿易越來越頻密,帶了更多海外的優質産品;中歐班列爲消費者帶來了原産地運來的小麥、生鮮、葡萄酒,我們的餐桌越來越豐富;中國和52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了免簽或者落地簽,與45個沿線國家實現直航,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覆蓋40個“一帶一路”國家,海外出遊更加便利;與24個沿線國家簽訂了學曆學位互認協議,遊學的選擇更加廣闊……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也在享受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附:已同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一覽,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
“一帶一路”數據庫:https://www.ydylcn.com/skwx_ydyl/sublibrary?SiteID=1&ID=8721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平台:http://www.greenbr.org.cn/
新華絲路:https://www.imsilkroad.com/
參考資料:
中國一帶一路網,關于“一帶一路”的15個認知誤區
中國一帶一路網,“一帶一路”簡明知識手冊,知識點必備
創綠研究院,“一帶一路”下金融機構
注:部分圖片素材源于亞投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