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子,皇帝的兒子,似乎一生下來就站在了金字塔的頂點。
然而,他們光芒萬丈的外表下,其實也掩藏著千錘百鍊的悲慘生活。甚至,這種生活,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
1
童年?沒來過!
清朝旗人有「生而不養」的習俗,小皇子一出生,就要被保母抱走,交給提前挑選出來的乳母撫養。斷奶以後便從內宮送至阿哥所,由專門的保母、乳母和太監們照顧,與其他皇子們一起生活。
「清祖制,皇子生,無論嫡庶,一墮地,即有保母持之出,付乳媼手。」
故宮南三所,即「阿哥所」
從呱呱落地起,皇子連住都不跟母親一起住,根本沒有機會與自己的親生母親親近,每年只能依清宮禮制與母親見面,一年裡見面的次數一隻手就數得過來。
甚至母子倆相見時,也要按照規制來——言語交談不能過多,更不要說像平常人家母子那樣親親抱抱舉高高。
可以說,十月懷胎便是皇子一生中與母親親密相處最久的時間了。
不能和母親親近也就算了,更慘無人道的是小皇子剛斷奶、講話咿咿呀呀、路還走不穩當的時候,就要開始學規矩。
「至絕乳後,去乳母,添內監若干人為諳達,所以教之飲食,教之言語,教之行步,教之禮節。」
故宮南三所鳥瞰
訓練成果十分顯著:小皇子還沒有乾清門門檻兒高,便一派訓練有成的皇家氣度——門檻自己跨不過,沒關係,振振衣袖,且由內侍舉著,從容地被端過門去。
這麼萌的舉動,小皇子卻要肅容、莊重舉止——身為皇子怎麼可以萌呢?
到了六歲,別人家小孩可能還在尿尿和泥巴玩,但對於從開口說話就在學禮儀的皇子來說,他的童年也就到此為止了。
不幾日,皇子便要在欽天監算出的開學吉時,穿戴上諳達準備的小冠小靴小袍褂,去上書房上學了。
2
上課?不准懶!
清朝的皇帝們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從乾隆開始,便把皇子們上學的書房定在乾清宮東側的「尚書房」,道光以後改稱「上書房」。
故宮上書房
皇帝在乾清宮處理政事時,便能聽到皇子們的朗朗讀書聲,時不時地還可以去上書房溜達一圈,偶爾還帶著大臣一起去,檢查一下皇子們有沒有好好用功,兼任了教學巡查組和教導主任的差事。
寫出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那個趙翼,曾入直軍機,凌晨四點在宮內值班的時候,黑暗中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這便是皇子們前往上書房路上用來照明的燈光。
皇子上書房是「卯入申出」,即凌晨五點上課,下午三四點下課,有時候老師還要拖堂到五點。午間不休息,吃完飯接著上課。實際上,皇子們凌晨四點便要到書房複習前一天的功課了——康熙皇帝曾規定,每一篇功課必須誦讀120遍。
這麼算下來,皇子一天有十幾個小時都在上課。
而且三點鐘下課,不過是結束了文化課的學習。接下來皇子們還要去上體育課:學習騎馬和射箭。
一年四季,無論寒暑,天天凌晨四點上書房,太陽快落山了還在練射箭,皇子想來個叛逆期都抽不出空。
高考生暑假寒假還有幾個星期的假可以放呢,而皇子們一年裡只有端午、中秋、春節、萬壽節(皇帝生日)和皇子自己生日這五天放假,除夕中午十一點會提前放學,但絕不放假。
清代《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局部,描繪了乾隆十五年(1751年)十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生母、崇慶皇太后六十歲壽辰的慶祝場面。
沒有假期,那趁著師傅不在偷個懶行不?不存在的。
乾清宮門禁森嚴,誰誰幾時進幾時出,誰誰這會該來這會不來,都記錄得清楚,比打卡機還要准。皇子們讀書的上書房時時刻刻都有師傅當值輪班。
「乾清門每日夕進門單,某人某時入直,某時散直,或因事不至,皆一一註明。故侍讀者工夫嚴密,無間斷。」
直至成婚、分府出宮,皇子才能解脫此種「苦難」。
3
友誼?翻船了!
六歲讀書,每天不是之乎者也,就是孔孟老莊,還要三門語言(滿、蒙、漢)同步學,性子還沒被磨平的小皇子感到無聊也是人之常情。
於是大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給他找來伴讀。
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與伴讀溥傑(右)
陪皇子讀書的伴讀,除了以後可以拍著胸脯說,我跟那誰可是同學,還有一項榮幸——代皇子受責。
皇子不好好讀書,師傅告完了狀,轉頭就教訓伴讀。皇子們金枝玉葉吹不得打不得,隔山打牛、敲山震虎總是可以的。
比如溥儀小時候有一次蹦蹦跳跳地走進書房,就聽見師傅對坐得好好的伴讀毓崇斥道:「看你何其輕佻!」
無辜躺槍的伴讀毓崇表示真是人在書房坐,鍋從天上來。但就算不服又能怎樣呢?
乾隆皇帝曾特意下旨,命令上書房的師傅們,督促調皮貪玩的怡親王弘曉的學業:「好好看著我叔叔他兒子讀書,要是他學習不好,你們這些做老師的又不告訴我,朕饒不了你們!欽此!」
「著選派翰林官二員為王師傅,用心教導,務令學業有成。倘王仍前怠惰,當竭力規勸教誡之。若勸誡不從,即奏聞於朕,候朕降旨。倘不能盡訓導之職又為王隱過,朕必於該翰林是問。欽此。」
一次南巡途中,康熙皇帝抽查小皇子們的學業,結果十分不滿意,認為是當時的上書房師傅徐元夢不盡心教誨,千里迢迢從臨清發回一道諭旨:「將徐元夢革職,當著全體阿哥之面,由乾清門侍衛杖笞三十板」。
可憐徐元夢年過半百的一把老骨頭,當著自己的八個學生的面,生生被人扒了褲子,在人來人往的乾清門前,挨了一頓板子,一星半點的師道尊嚴都沒留下。
4
餓了?給憋著!
民以食為天,人民群眾再窮苦,也能隨著時令嘗個鮮。誰能想到宮裡的天潢貴胄們卻從小連口飽飯都沒吃上過。
「光緒皇帝十歲上下,每至太監房中,先翻吃食,拿起就跑。及太監追上,跪地哀求,小皇爺之饃饃,已入肚一半矣。小皇爺如此飢餓,實為祖法的約束,真令人無法。」
老太監信修明曾回憶:光緒皇帝十來歲的時候,天天吃不飽,餓到每次到太監房,先找吃的,抓起就跑。一大幫太監趕緊去追,跪求小皇爺口下留情。
光緒皇帝
同樣的,溥儀在宮裡也吃不飽。
他六歲時吃栗子吃撐了,就被隆裕太后喂了一個多月的糊米粥,餓到太后給溥儀饅頭干喂魚玩時,小皇帝連想都不想就把喂魚的饅頭干塞進自己嘴裡。
還有一次各王府給太后送貢品,被 溥·左眼右眼都是餓·儀 撞見,直奔其中一個食盒,打開蓋子一看,食盒裡滿滿的醬肘子,抓起一隻就咬。跟隨的太監大驚失色,連忙來搶。年幼的溥儀拚命抵抗無果,剛到嘴就被搶跑了。
後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這件事時還忍不住感嘆:「好香的一隻肘子。」
少年溥儀
為什麼不讓皇子們想吃就吃呢?
這主要是因為清宮裡的大夫給帶娃的太監和乳母叮囑,養小孩要節食、要避風。但大夫卻沒有說明該怎樣節食,怎樣避風。太監、乳母戰戰兢兢,小皇子餓得直哭也不敢多給一點食物,唯恐喂壞了皇子而獲罪。
忍飢挨餓的皇子好不容易稍微大一點,可以吃御膳房做的膳食,以為終於能吃上一頓飽飯,結果發現生平吃過的飯里就數御膳房的膳食最難吃。
現在一提起御膳房——哇,宮廷美食的最高境界啊,各種食材,各種花樣,各路名廚令人眼花繚亂的廚藝展示,讓人想想就流口水。
然而實際上,御膳房就跟紫禁城門前的獅子一樣,笑看你風雲流轉,我自巍然不動。
御膳房有專人負責記錄皇上飲食,並在內務府備案:去年某月某日,所食菜品為何,今年今月今日,照單準備。
每天四十八品膳食,皇上沒一樣滿意,依然不改。美其名曰一怕皇上吃得太多而生病,二是皇上他爸他爺爺他太爺爺他老祖宗吃這道菜時便是這個味道,祖宗法制不能更改。
電視劇《蒼穹之昴》中慈禧太后的膳食
御膳難吃除了菜式陳舊外,還有一個原因:御膳其實都是隔夜飯。
御膳房分內外膳房,菜品先在外膳房烹飪完成,然後用挑盒送到內膳房。內膳房備有炭箱數隻,上有鐵板。一切菜品均用粗瓷碗盛好,放在鐵板上加溫備用,隨時候著宮中貴人的吩咐。
這些菜肴往往都是提前一天或半天早已做好,只待一聲令下,便把這些一直烘著的膳食直接送到皇子的膳桌上。
故宮御膳房
味道好壞姑且不說,紫禁城那麼大,等從御膳房裡端出來,送進宮裡,再一樣一樣在桌上擺出來,是火鍋怕也要涼透了。
怪不得各地名吃都能跟清朝皇族扯上故事,吃得皇帝王爺們龍顏大悅,這是打小就沒吃過什麼好吃的啊。
5
房子?搶不到!
熬過了以上種種磨鍊,長大成人的皇子都是真·人中龍鳳。
他們滿心歡喜,只待分府出宮,徑去過自己的安逸日子,再也不用早起、再也不用吃御膳房隔夜飯的美好前景觸手可及。
然而京城的房源並不是這幾十年才開始緊俏。
皇子不用自己買房,是由朝廷包分配的,但是符合皇子府邸住宅標準的房子總是不夠分。
皇子皇孫越生越多,但京城二環里就那麼大,總不能把別人的房都拆了蓋王府。
整個清代,皇子府邸房源持續緊張,以至於有的皇子成婚十幾年,自己娃都快上書房畢業了,還住在紫禁城裡。
像乾隆家的老八永璇,乾隆四十四年才分到房子,這時候他已經成婚十八年了。皇孫綿德分到房子時,也已經成婚十五年。
皇子們就算分到了房子也不能掉以輕心,說不定什麼時候,房子就被自己的叔伯兄弟侄子侄孫搶走了。
咸豐元年,當時的奕劻,只是授封輔國將軍,內務府覺得他住著親王府與禮制不合,就上奏,收回了府邸。
愛新覺羅·奕劻
奕劻的堂兄弟咸豐皇帝轉手就把剛騰出來的宅子賞給了另一個堂兄弟恭親王奕訢。
也不知道後來奕劻種種坑自家兄弟的不靠譜行為會不會與這一筆奪房之帳有關。
經歷過千錘百鍊,一名大清皇子終於從這悲慘的生活中涅槃,成為獨當一面的帝國守護者。
但就像御膳房百年來未曾變過的菜式,這百年沿襲的陳腐成長方式,終究無法挽回紫禁城黃昏下,一個帝國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