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去哪裏都搭巴士和地鐵、幾乎不到餐館吃飯,甚至過去5年沒買過新衣,保安員省吃儉用多年,去年在慶祝80大壽時,卻慷慨地捐出8萬元(約24萬令吉)善款。
育有兩名孩子和3名孫子的保安人員戈文丹,目前與妻子居住在裕廊西的4房式組屋。他說,自己不認爲需要奢侈過生活,而是應該“了解金錢的意義,用在幫助他人身上”。
今年81歲的戈文丹,目前擔任私人公寓保安員,一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時,堅持搭地鐵上下班。 “就算我要遲到了,也不願花費20元(約60令吉)搭德士,我覺得這太浪費了。”
戈文丹幾乎只吃妻子煮的食物,若出門用餐也只選擇在小販中心或咖啡店。他唯一縱容自己花錢的地方,只是每年出國旅行兩三次。
跟車員盡力助人 10年來每月堅持捐款
尹女士過去10年來,每月捐出八分之一的薪水,給西北區善心100俱樂部
月薪800元(約2400令吉)的校車跟車員過去10年來,每月堅持從薪水捐出100元(約300令吉),同時進行各種大小捐款,希望盡一分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58歲的尹女士是武吉班讓第六區居民委員會的副主席,經常在老人院和社區活動做義工。
她在西北區善心100俱樂部(Club-100 @ North West)2008年的推介儀式上了解到善款的用途,決定盡一分力,每月定期捐款,讓區內有需要的老人和低收入家庭等能獲得食品購物券等援助。她也不時捐錢給慈善機構、教會和廟宇等。
尹女士與在船廠工作的61歲丈夫育有一對兒女,27歲兒子與他們同住在武吉班讓政府組屋的5房式單位,25歲女兒則已婚,搬到武吉巴督的政府組屋居住。兩個孩子都是大學生,同時也是公務員。
尹女士接受媒體《海峽時報星期刊》訪問時說:
“我已經把孩子養育成人,不覺得他們需要我的幫忙來買屋子。相反的,我認爲社會上有很多人,包括老人、弱勢或殘障人士更需要我的幫助。他們大多數無依無靠,所以才需要從福利組織獲得援助。”
退休工程師以父母名捐款
莫先生捐出200萬新元善款給陳笃生醫院社區慈善基金
退休精煉廠工程師莫先生(73歲)兩星期前以父母名義,捐出200萬元(約600令吉)給陳笃生醫院社區慈善基金。
他說,父親向他灌輸施舍的精神,並且也在上世紀50年代,捐款1000元給同濟醫院。
“我不認爲自己是一個慷慨的人。我只是想當一名好公民,畢竟我一生都很幸運,也有足夠的錢生活到90歲。”
莫先生的父母在80年代過世後留下一筆財産,而他把錢投資在股票和股份上長達18年。
去年7月和今年1月,他因肌肉無力入院治療,當時身體非常虛弱,他一度還認爲自己“時辰已到”,但最終挺過難關,恢複健康。
莫先生育有一對兒女,兩人都已婚。他說:“我已經完成一名做父親的責任。我供他們上大學和幫助他們買政府組屋,也認爲他們應該自己賺錢,而我應該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