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年長者的自殺人數增加。輔導員指出,可以在護理領域以外,培訓更多前線職員,學習識別抑郁症、自殺傾向等迹象;鼓勵更多雇主聘請年長員工;以及教導家人和社區不要輕視任何人關于自殺的言論。
根據新加坡援人協會上個月發布的數據,去年有129名60歲以上的年長者自殺,比2016年多了六人,人數也創下1991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衛生部則表示,雖然人數增加,但這個年齡層的自殺率其實已逐年下滑。去年,每10萬名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有16.4人自殺,比率比前幾年低。
新加坡的自殺率也比香港和韓國來得低。在2016年,香港每10萬名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有24.2人自殺;在韓國,每10萬名年齡超過80歲的年長者中,有78.1人自殺。
讓年長者繼續受雇
新躍社科大學的老年學高級講師Helen Ko博士告訴《亞洲新聞台》,年長人士的自殺率一般都較高。生理疾病和精神病,特別是抑郁症,是最大的導因。
其他刺激因素還包括失業、喪失親人等。
她相信,讓年長人士繼續受雇是改善這個問題的明智之舉。
她說,受雇有很多好處。“從社會方面,年長者會感受到自己對工作場所和社會還可有所貢獻。”
此外,工作所帶來的收入也讓他們有獨立感。不過,Helen Ko 博士也承認,這有許多挑戰,因爲即便年長人士的工作經驗豐富,但雇主不願聘請他們。
有30年輔導經驗的Helen Ko博士也說,在年長者陷入抑郁狀態前,其實還可采取許多防範措施。她指出,政府和社會福利團體所提倡的活躍樂齡計劃是正確的,因爲這可讓年長者保持活躍,身心健康。
這些計劃也讓年長者有所期待。
不過她也指出,雖然現在有了許多日間護理中心,但中心活動的費用並不是人人所能負擔的。
Helen Ko博士也建議,培訓更多像護士、醫生和警察等專業人士,及早察覺出年長者的自殺傾向。
曹氏基金會屬下華美輔導服務的助理總監王勁也表示贊同。
王勁說:“樂齡護理專家,尤其是醫生、社工和輔導員,一定要特別留意求救信號,識別風險,及時采取行動。”
她說,政府積極推廣與年長者爲友的義工服務,因此義工們也應該得到培訓,學習識別抑郁症和自殺傾向的征兆。
Nobel Psychological Wellness Clinic的心理醫生盛國漢說,家庭醫生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爲許多患有抑郁症的樂齡人士都是接受家庭醫生的診治。
“但是,年長者的抑郁症一般都被忽視,而沒有得到妥善治療。部分原因是他們常有多種疾病,而這些都可能是構成症狀的原因,因此醫護人員通常都比較專注在治療疾病。”
盛醫生指出,一些想過自尋短見的病人是那些子女每年只探望他們一次的年長者、那些退休後認爲自己生活缺乏意義的人,以及那些過去忽略了家庭,而現在反遭家人遺棄的。
加強抑郁症方面的教育
盛醫生也提醒,不要輕視年長者提及自殺的話語。“研究顯示,那些自殺的人都曾經和別人談論過自殺。”
他指出,即使同住在一個屋檐下也不足夠,應該要花時間聆聽對方,互相扶持。
“情緒低落、自我忽視、提及自殺的隨意言論,都可能指向更深層的憂郁,不應該置之不理。”
盛醫生說,抑郁症是自殺背後的主要導因,因此必須加強在抑郁症方面的公共教育。
他說:“抑郁不是老齡化的正常現象。”
王勁也表示,提高意識和接受度將會改變人們對抑郁症和自殺的看法,因此有更好的機會可以及時對症下藥。
她說,到華美輔導服務中心接受輔導的人裏面,有約5%有自殺傾向。這個現象較爲平穩,而幹預性措施至今也非常成功。
心理衛生學院老齡心理科顧問Richard Roshan Goveas說,有自殺傾向的年長者,早期症狀包括變得越來越孤僻、直接或是間接地表達自殺的傾向或沖動,將貴重物品送人、立遺囑、囤積藥物、以及對家人和社會感到絕望。
Goveas醫生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年長者應該要有人照料,而這通常是在醫院環境內。
“像抑郁症這樣隱藏式的心理病必須得到治療。年長病患的精神狀況有所改善時,其他機構就可能需要介入,按個別案例而定。”
這些機構包括家庭服務中心、輔導服務、日間護理中心、樂齡活動中心等。
醫生說,有自殺傾向的年長者可以靠抗抑郁症藥物來得到幫助;與社會隔絕的病患則可以參加日間護理中心或是樂齡活動中心的活動。同家人關系不好的,則可通過輔導員得到幫助。
王勁說,在一個例子中,一名患有糖尿病的年長者因爲需要截肢,而擔心自己的獨立性受影響,因此想要自尋短見。不過,輔導中心的及時幹預,以及其他機構合作提供實際援助,幫助他改變主意。
《8頻道新聞》提醒您: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新加坡援人協會24小時熱線:1800-221-4444
電郵:[email protected]
– CH8/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