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說
填海造陸是新加坡增加土地面積的重要手段,這些年來,新加坡新增的土地,都是像精衛填海一樣,一點點地造出來的……
大家都知道,“島國”新加坡不大,但你知道嗎,它曾經更小!
多年來,新加坡從1819年的578 km²,到今天的719 km²,總土地面積實現了大約25%的增長,雖然好像還是沒多大,但好歹增加了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相當于造出了一個蘇州市呢!那麽,新加坡是如何增加土地面積的呢?
十九世紀早期的開墾
土地面積的增加都歸功于新加坡的填海工程。
最早的填海工程是由殖民地政府進行的,早在1822年,萊佛士就認爲新港應該建在新加坡河的南岸(即今天的駁船碼頭)。
然而,在那個時候,南岸是一片被紅樹林覆蓋的沼澤地。于是挖來附近山上的泥土,用來填滿低窪的地區。新加坡之前還是有不少小山丘的!後來幾乎全被挖來填了海……
這是19世紀中後期的駁船碼頭:
圖片來源NAS
在19世紀末,直落亞逸開始了填海計劃,哥烈碼頭(Collyer Quay)的面積進一步擴大。
有了這個填海工程,天福宮(Thian Hock Keng)沿直落亞逸的那一面便不再是“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了。
直落亞逸開墾、福康甯和聖安德魯大教堂。照片來源NAS
天福宮, 1990. 圖片來源NAS.
天福宮原來竟然是在海邊上,萬事通也是第一次知道呢~
大部分在1965年以後回收
我們新加坡土地面積的增長大部分還是要歸功于新加坡獨立出來後的項目。
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要想實現商業和住宅目標,土地複墾被視爲一個可行方案。
這是一張顯示新加坡自1960年代以來土地面積增加的圖表:
圖片來源:Data.gov.sg
可以看出,基本上是穩步上升~
下面這張圖顯示了新加坡的土地是如何擴張的
紅色區域顯示了未來可能的填海計劃,大家可以看到,如果這些計劃得以實施,到了2030年,島上原有的海岸線又會改變不少,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又會漲漲漲!
粉色區域表示到目前爲止新加坡已經開墾了多少土地。粉色的部分包括新加坡榴梿藝術中心、馬林百列、樟宜、西海岸和裕廊島。也就是說,這些你愛逛的地方,之前可都是海啊!
圖片來源:CIA Map Library 2011
1965年以後的填海工程
以下是首個建于20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馬林百列(Marine Parade)組屋單位:
圖片來源NAS
填海後在加冷盆地建的公寓:
1970年加冷盆地的景象。照片來源NAS。
下圖是1975年浮爾頓酒店的景色,俯瞰著填海而成的土地也就是今天的濱海中心。
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和巴丹(Padang):
短短幾十年後,在同樣的地方,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景象卻大不相同了:
這是濱海灣,在金沙和濱海灣花園建成之前的景象:
而今天美麗的濱海灣,已經成爲了新加坡的地標~
這麽多年來,新加坡穩重有健地通過填海複墾,擴大了25%的土地面積,爲我們建造了繁華的商業區和數不清的住宅區,更保留了優越的綠化設施,因爲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小,所以政府會更加謹慎地規劃土地,用更加與時俱進,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新加坡的土地發展。
期待未來的新加坡更加華燈璀璨、美景如織!
通心粉們對新加坡填海造陸有什麽看法?你期待新加坡未來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