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近幾年做的調查顯示,只有少于三成的國人認識海事業,但本地四所大學都表示報讀相關課程的人數近年來都保持在良好水平,沒有下降。
蘇德銘 報道
雖然許多國人看似認爲海事業工作不吃香,對其領域也不甚了解,但本地大學海事課程的報名率仍保持良好水平,南洋理工大學的海事課程過去四年來還見增長。
據海事及港務管理局(The Maritime and Port Authority of Singapore,簡稱MPA)近幾年的數個調查,只有約兩成的本地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商家及學生表示有興趣在海事業領域工作,而表示對海事業有認識的人也不多,只占調查人數的28%。
即便如此,本地大學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均表示,海事課程的報名率近年來並沒有下降的趨勢,而是保持在良好水平。
南大高級副教務長(本科生教育)甘燦興教授告訴本報,基于我國海事專業人士需求的增加,外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南大海事課程的學生人數在過去四年來增加了25%。
新加坡國立大學則指出,每年約70名主修機械工程的學生會選讀岸外石油與天然氣科技專修課程,即是國大每屆機械工程系學生中的兩成左右。國大說,這也是最多國大機械工程學生選讀的專修課程。
新加坡管理大學于2013年推出海事經濟專科,開放給主修經濟的學生修讀。新大表示,專科開辦以來報名的人數“令人鼓舞”,每屆可容納約20名學員的專科課程都近滿額。
新加坡理工大學(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SIT)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聯合推出了海事科技工程、造船學以及岸外工程三種本科課程。新工大說,這些課程過去三年的錄取率“非常不錯”,平均達約80%,三項課程每屆收生總人數爲約80人。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簡稱SUTD)則沒有開辦與海事業直接相關的課程。
新大業務開發副校長、金融學實踐教授兼新大國際商品交易培訓學院學術主任許茵妮博士受訪時指出,本地海事業領域已經轉型,不再是許多人既定印象中的“苦力”行業,而是受高等教育年輕一代可發展的好空間。
海事業已轉型以服務爲主
她說:“新加坡海事業已轉向以服務業爲主,普遍是岸上後端的各種工作,不再需要長期出海或在船廠上辛勞。”
許茵妮也指出,海事業工作並不是許多人所認爲的是低薪行業,也不再以男性爲主。她強調說:“人們必須改變對海事業‘過時’的刻板觀念。”
以新大海事經濟專科過去兩屆的畢業生爲例,他們的平均起薪是3600元,最高的是4200元。而在37名畢業生中,其中17名是女生。
李佩珊(22歲)是其中一名正在修讀新大海事經濟專科的女學生,她今年曾在諾登(Norden)船運公司實習。她告訴記者:“人們對海事業的印象可能來自電視節目,認爲必須出海探險,但事實並非如此。”
李佩珊說,她實習時的辦公處就不在船廠或港口,而許多海事業公司的辦公室都設在市中心。“雖然我不介意出海,但這樣的機會其實不多。除了出海及在港口的工作,本地海事業還包括海事經濟、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船務管理及策劃等方面,這些都屬辦公室性質的工作。”
今年剛畢業于新加坡理工大學造船學課程的劉永盛(27歲)目前在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設計部擔任工程師。他說:“有些人會說海事業已是夕陽行業,但全球超過九成的貿易運輸仍通過海路,這依然是極爲重要也充滿機遇的領域。”
借助通訊科技 減輕海員思鄉苦
以往,海員出海就可能一整年都與家人失聯。但如今科技發達,海員出海也能時時通過Whatsapp或Skype等途徑與家人聯系,離鄉背井之苦已大大減輕。
投身海事業近50年的林道國(65歲)中學畢業後在海皇輪船公司的船上當輪機部實習生,並在10年後晉升爲輪機長(Chief Engineer)。在這10年內他經常出海,後來才回到岸上工作。
林道國指出,現在出海和過去大不相同,除了與岸上溝通便捷,現在出海一次的行程一般最長也是四到六個月,不像以前的12個月之久。
他坦誠,許多人對海事業的成見很深,他認爲人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這個不斷更新與發展的領域。
“新加坡的海事業已轉型,岸上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帶著航海經驗回到岸上仍有非常吸引人的發展前景。”
林道國回到岸上先擔任技術總監,後來海皇輪船派他到美國深造,回返後他當上了海皇輪船旗下船務管理公司的總經理。
“我年輕時出海從沒想過能當上管理幾千人的公司總經理。出海10年可算是我一生事業發展的一份投資。”
林道國目前是PACC船務管理公司的董事,他表示,如果聘請一名已升上船長的海員回到岸上工作,每個月9000到一萬元的薪金並不誇張。
在新加坡港務集團工作10年的陳寶傑(32歲)受訪時也指出,本地海事業長遠下去仍有發展潛能,許多工作也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粗重活兒”。
目前已升任經理的陳寶傑說,現在港口的工作環境非常先進,過去人力操作的工作也由自動化場地起重機和自動引導運輸車等代勞,而如今海事業領域所需要的是受過高等技能培訓和高等教育的人才。
“隨著科技創新,海事業只會繼續蓬勃,政府發展大士港口也將進一步推動整個領域,制造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