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黃沛然|(台灣)環球旅行攝影師|來源:去驢行】
在亞洲唯二的發達國家裏,如果說日本的騰飛是以美國的經濟實力爲後盾的,是坐上了杜魯門主義的便車,那麽新加坡的發展則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它是中國千百年來在東亞建立的漢文化圈的産物,而華裔卻又是新加坡今天最想極力擺脫的烙印。
新加坡與華人世界的糾葛貫穿了這個地區發展的前世今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騰飛的重要因素。根據2010新加坡人口統計,華裔已經占據了新加坡總人數的74%,全國幾乎是華人後裔。
而如此龐大的華裔數量並非朝夕積累所致,而是伴隨了中國好幾次移民潮。從明代鄭和下西洋開始,曆經清朝“住藩”潮、三年饑荒,無數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來到馬來國新加坡州落葉紮根,其文化圈、政治圈逐漸根深蒂固。
但正是這種龐大的影響力使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産生懷疑,在華裔問題上與新加坡産生分歧,間接導致了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除名而被迫獨立。然而隨後新加坡轉變發展模式,取得經濟進步,又與華裔的貢獻密不可分。
在新加坡黃金的八十年代,采取的是“借力打力”發展模式,以“投行”爲代表,給國外資本締造了一個天堂。這從表面看是資本的功勞,但深究下去會發現“漢文化圈”給新加坡人帶來的影響才是新國的成功之本。
自此新加坡在用工態度上形成了吃苦耐勞、團結、務實的風格,其創造的經濟價值又不斷地用于改善用工環境、勞工保障和治理,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再加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國民素質教育的精英理念,新加坡成爲了全球最高效的國家。可以說今天新加坡成爲發達國家的奇迹,幾乎是由華人撐起,而放眼全球這是唯一。
這也是爲什麽今天新加坡旅遊資源並不豐富,但一直是中國遊客熱選的旅行國家。僅2017年就有超過300萬中國遊客人次湧入,在許多遊客看來,去新加坡旅遊不止語言交流方便,其發達的經濟,高度的國民素質,良好的社會和衛生環境,以及完善的娛樂休閑生活,都是上上之選。
不過大多數華人世代已經在新加坡紮根,有些年輕華人日常交流主要以英語和馬來語爲主,漢語反而變得有些生疏。因此雖然彼此膚色一樣,血脈相同,但許多人來到新加坡,與當地華人後裔交流未必有一種“老鄉見老鄉”的情感,反而覺得十分陌生,當然上了年紀的華人,總會讓你感覺這是在異國他鄉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