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從2013年至2017年撥出的300萬元“中醫藥臨床科研津貼”,已發放約一半給六項研究計劃。
葉偉強 報道
衛生部撥款推動針對中醫藥療法的研究,在鑒定療法的安全和有效程度後,讓中醫師等醫療護理人員,乃至普羅大衆能更好地選擇中醫藥療法。
政府從2013年至2017年撥出的300萬元“中醫藥臨床科研津貼”,已發放約一半給六項研究計劃。
這些計劃是采用針灸治療帕金森症患者的疲倦問題、用傳統中藥治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用針灸和草藥治幹眼症、以針灸舒緩接受試管受精術者在摘取卵母細胞後的疼痛感、以中醫藥方式爲不同種族糖尿病患者歸類其腎病的病症,以及用針灸和傳統中藥應對自閉症病狀。
衛生部長顔金勇昨天在由新加坡中醫研究院和南洋理工大學聯辦的中醫現代化國際會議上說,資助的研究著重在普遍影響不少國人的慢性疾病等,以便更有效地運用這些在臨床上證實有效,也符合成本效益的療法,來應付我國醫療護理需求。
除了肯定中醫藥療法的價值,顔金勇也鼓勵醫藥界聯合展開研究,一同改善病患護理的成效。
我國人口迅速老齡化,人們的壽命也越來越長。到了2030年,超過20%人口的年齡超過65歲。此外,在40歲及以上的國人當中,25%將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顔金勇說,人口老齡化意味著慢性疾病帶來的負擔更大、更複雜。
盡管中醫藥療法在本地主要扮演輔助主流療法的角色,但顔金勇說:“中醫藥療法的原理,以及在預防和管理疾病上所采取的策略,在我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醫療護理挑戰上,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說,國人對中醫藥療法的需求,以及病患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中醫藥界的專業程度須繼續提升,療法的安全和效益也應不斷改善。
出席會議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醫生受訪時贊揚我國政府以撥款來鼓勵這類研究。
但她指出:“我覺得還需要做更多,畢竟你拿投入西藥研究的資金相比,就能看出個中差異。但最重要的還是中西醫藥界有交流,而不是互相排斥。”
中醫行醫原理已相傳數千年,但陳馮富珍認爲,在現今社會仍有必要通過科學研究鑒定其療效。
她說:“要消除人們對中醫藥的異議,就得收集證據證實某療法確實有效或無效。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卻是值得我們這麽做的重要課題。”
新加坡中醫研究院院長洪兩博士說,在曾是殖民地的新加坡,主流醫學仍是西醫,而中醫學至今仍缺乏資料的收集和統計,因此無法很好地說服西醫。研究院創立的宗旨之一就是通過研究,讓西醫了解中醫學的效用。
中國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教授受訪時說,中國每年投入中藥現代化和臨床研究等的總經費達30億人民幣(約6.18億新元)。他認爲,采用西藥應對一些慢性疾病可能有所局限,反而凸顯中醫藥的價值,令更多人更爲重視,而通過研究可完全發掘中醫藥各種作用。
新加坡中央醫院腸胃肝髒科顧問醫生王譽天申請撥款,展開用傳統中藥治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他受訪時認同中醫藥進行研究的必要。
他說:“作爲一名西醫,我不全然理解中醫藥療法,但就腸易激綜合征而言,西藥嘗試以一種藥治所有病患的方法行不通。我通過研究發現到,中醫會根據氣血流通等因素,把西醫歸類爲同一種病症的患者細分爲不同病因,並對症下藥,這凸顯中西醫可相輔相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