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在咨詢公司麥肯錫舉辦的創新論壇上探討未來工作趨勢時,一再重申經濟與工作隊伍結構改變可能延伸帶來的社會影響。他指出,政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必須更積極地介入。
黃偉曼 報道
自動化與科技變革已開始讓傳統工作分階結構瓦解,在面對這股破壞力量時,政府不應任由市場自由操作,而必須更積極地介入和扮演協調角色,尤其是給予較弱勢的中小企業更多財政補貼,推動他們幫助員工適應新崗位和新經濟。
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昨午在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舉辦的創新論壇上探討未來工作趨勢時,一再重申經濟與工作隊伍結構改變可能延伸帶來的社會影響。他指出,政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必須扮演更大的角色,以避免“中間階層”員工被自動化機械取代後,造成“社會兩極分化”(polarisation)問題。
政府必須充當協調者
不過,尚達曼也解釋說,政府如今的角色已與它在工業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我們並不是要培養國家冠軍企業或保護國企,幫助他們在國際上與對手競爭,這都是舊工業時代的策略,而且並不是非常有效。我們也不需要去預見新的科技與産品趨勢,因爲這方面應由企業自己推動,但我們必須當協調者……我們必須加深産業內的互動,整體提升學習的速度。”
在30分鍾的午餐論壇上,尚達曼在面對主持人、麥肯錫全球董事經理鮑達民(Dominic Barton)的多項提問時,不斷提到政府可發揮的不同作用。例如,他指出,政府也必須關注工作隊伍結構改變的另一項新趨勢,即企業依賴合約員工或自由職業者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現象。
零工經濟模式不可持續
尚達曼認爲,所謂合約員工隊伍的擴大代表的可能只是企業爲保護自身利益而“將風險轉嫁給工人”做法的普及化,畢竟企業一般無須爲合約員工提供任何社會安全等長期保障。他指出,若是如此,這類社會模式不可持續,長遠會帶來人民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
他說:“我目前還不是零工經濟的推崇者。我在觀察這個趨勢,但我認爲它也存在弊端,因爲所謂的零工經濟也讓我看到一些人可能因爲找不到全職和安穩的工作,被迫接受合約工,這是我們大家必須正視的問題。”
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最近出現企業培訓投資額與創業率下跌的趨勢,尚達曼昨天在對這類現象表達不解之余,也表示政府必須避免設立太多可能妨礙起步公司與中小企業發展的條規。相反的,他認爲,政府必須加大協助這些規模較小企業的力度,確保使用科技和進行創新不能僅限于少數大企業,而且須在各領域內推動技術擴散。
他指出,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推出45億元的産業轉型計劃(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爲23個工商領域制定藍圖,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決每個工商領域企業轉型與生産力參差不齊或甚至兩極化的問題,因爲這會間接影響員工福利與薪金。例如,在一些領域裏,同個職位在不同公司可能薪金大不相同,而尚達曼認爲,這也是社會不平等最大的根源,此現象必須根除。
尚達曼昨午也爲麥肯錫一項新的“燈塔計劃”(Project Lighthouse)主持推介儀式。按這個計劃,麥肯錫將與先進再制造與科技中心合作,在潔淨科技園成立新的數碼運作能力中心(Digital Operations Capability Centre)。中心將以“未來工廠”的形式向有興趣投資新科技的企業,展示新器材與創新技術可如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