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系張玮玉博士應邀到影視與傳媒學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爲學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爲《粉絲公衆:網絡時代的社會形成》的專題講座,學院部分教師代表及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院長何清新教授主持講座。
張玮玉博士講學
何清新院長主持講座
張玮玉博士從“社會網絡分析”、“網絡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三種網絡理論出發,梳理了“人-人”、“人-物-人”、“人-人-物”這三種不同網絡類型下的關系鏈接模式,重點探究了日常網絡活動中逐漸形成的“社群”發展演變爲具有政治功能的“公衆”的具體條件。張玮玉博士認爲,在因特網誕生時期,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直接鏈接,這一階段需要研究的問題是“粉絲如何在網上、網下同時發展他們的網絡”。她以西祠胡同論壇中的“後窗看電影”版塊爲例,從網下機制、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三個層面分析了網絡影迷的形成機制,並表示這一階段粉絲群體已經由話語權較弱的從屬公衆逐漸演變爲主流化的常規公衆。隨著豆瓣等網絡平台的出現,“人-人”的直接鏈接轉變爲“人-物-人”的關系連接,這一階段重點研究的問題是“粉絲如何通過物件發展它們的網絡”。張玮玉博士認爲,這是一種以興趣爲導向的鏈接,而非原有關系鏈接的延伸。她認爲興趣導向性的社交網絡可以對有關人員進行有效定位,並克服了以往缺乏直接互動的缺點,因此具有重要意義。最後,在談到網絡時代的社會形成時,張玮玉博士表示,未來社會將是人與物件的共同體,在人與物件的高度鏈接下,社會形態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值得我們共同期待。在講座中,張玮玉博士利用數據的可視化呈現,爲師生們詳細講解了豆瓣網與人人網在“關系形成”、“網絡大小”、“弱聯系的普遍性”以及“自我彙報的使用行爲”四個方面的差異,她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興趣。
師生互動環節
在互動環節,現場師生結合“帝吧出征”、“周傑倫與蔡徐坤超話排名之爭”等案例,就公衆議題的分衆化、粉絲現象對社會的影響、網絡類型的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與張玮玉老師進行了熱烈討論。
合影留念
附:張玮玉博士簡介
張玮玉,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與新媒體系副主任,副教授,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Annenberg傳播學院博士,主要研究公民參與和傳播過程,同時也對新媒體心理學頗有興趣。研究成果發表于頂級傳播學期刊。
文字 ▏白迎港
圖片 ▏張恒華
審核 ▏黃 欽
編輯 ▏王漢鵬/方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