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1月5日電(記者方棟)一封公開信,讓美國青年丹·艾伯森成了香港的名人。
5個多月前,35歲的艾伯森告別居住了10年的芝加哥,開始了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然而,驟然來臨的暴力示威卻打破了他對新生活的期許。不久前,這位年輕的美國作家和譯者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英文公開信,描述了數月來在香港街頭的所見所聞,向外界展現了一個真實的香港。
在公開信中,艾伯森曆數連月來愈演愈烈的破壞行爲,揭露部分媒體對暴徒的偏袒。這封近乎漫談的文章被衆多平台翻譯發表,並獲得中外高度關注。許多人轉發、點贊、並留言支持他的仗義執言,更有不少人通過各種方式聯系到他,感謝他說出了他們心中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新華社記者日前輾轉找到艾伯森。戴黑框眼鏡,身著格子衫、牛仔褲,這位安靜內斂的觀察者和思考者講述了公開信背後的故事。
從6月9日大規模暴力示威開始,居住在九龍的艾伯森親眼見證了逐步升級的暴力違法行爲是如何一點點將香港社會推向動蕩與混亂的深淵。“很遺憾的是,我所認識的歐美朋友並不了解香港發生了什麽。許多媒體報道和香港的實際情況有很大差距。”他在專訪中對新華社記者說。
一邊是近在咫尺的暴力,一邊是恍如隔世的媒體報道,艾伯森說,他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必須寫點什麽,“我所居住的街區幾乎每個周末都會遭到洗劫,如同日出一樣可以預測。形勢讓人不得不發聲,因爲保持沉默就等于同謀”。
有媒體將參與暴力活動的人士稱爲和平示威者,但艾伯森卻對這一稱謂加上了大大的引號。
“他們根本不是‘和平示威者’。”艾伯森說,這些蒙面者到處破壞公共設施,打砸店鋪,圍毆持不同意見的市民,“他們的所作所爲和所謂的訴求根本毫無關系,只是證明了他們確實有能力去破壞”。
艾伯森還發現報端經常充斥著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一眼就能識破的謠言,許多媒體制作的視頻只播放對示威者有利的鏡頭,將警察正常執法行動歪曲爲濫用武力。
“很多時候,警察被一大群示威者包圍,你希望他做什麽?難道躺下任由示威者圍毆嗎?但是媒體絕對不會把這些視頻公之于衆,他們只想讓你看警察制服示威者的鏡頭。”艾伯森說,“如果任何人在美國對警察做出同樣的暴力行爲,毫無疑問會被擊斃。”
公開信發出後,艾伯森的許多歐美朋友對他說,他打開了他們的認知,提供了和媒體完全不同的角度。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艾伯森居住的街區是遭到暴力活動沖擊最爲嚴重的地區之一。縱觀整個香港,堵路、投擲燃燒彈、襲擊警察、破壞商店已屢見不鮮,更有新聞機構被蒙面暴徒沖擊。警方數字顯示,11月1日至3日共拘捕325人,12名警員在行動中受傷。迄今爲止,85個港鐵車站遭到毀壞,460組交通燈失靈,4萬多米的鐵欄杆被拆掉。
“摧毀你的城市並不能讓你擁有更好的生活。”艾伯森說,嚇走遊客、堵塞機場、打砸店鋪,這些行爲只能傷害香港的發展前景,剝奪普通市民維持生計的權利。
艾伯森表示,曾經有示威者告訴他,上街遊行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我對此非常懷疑。我認爲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香港需要建設更多普通人能負擔得起的住房,需要繼續改善交通系統,需要處理空氣汙染。這些事情才能讓香港變得更好。”
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艾伯森認爲香港居民的權利實際上完全得到了保障,“示威者現在能夠在街上爲所欲爲就是最好的證明。恰恰相反,他們可能擁有了太多的自由。我根本想象不到,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能夠容忍如此長時間的社會動蕩”。
艾伯森熱愛旅行,曾經到訪過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世界很多地方,此前也多次來香港旅行。他非常惋惜,香港這個自由包容的地方在暴力事件中越陷越深,已經不複安定繁榮的景象。
“我非常熱愛香港。如果沒有這些暴行,香港仍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他說,根據工作安排,明年此時他可能已經離開香港,但他希望能夠看到這裏重新恢複安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