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列巨大的經濟快車,向世界鳴起了震耳欲聾的笛聲。
新加坡人憑著雙語雙文化的“黃金車票”,勇敢地走出國門。新加坡伊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及創始人胡錦珠便是首批中的一員。
胡錦珠女士帶著新加坡雙語教育的成功經驗,開拓和發展巨大的國際學校和幼兒園領域。而她勇闖中國市場的故事,得從廁所說起。
創業初期的“文化速成班”
伊頓國際教育集團2003年打入中國市場,在蘇州設立國際學校。董事長及創辦人胡錦珠當時自信滿滿,以爲從小接受華文教育的自己一定能順利在中國闖蕩。但走訪剛竣工的校園時,她頓時發現自己並不了解中國。
作爲一所在中國的國際學校,蘇州伊頓國際學校的整體設計與胡錦珠以往接觸的學校不太一樣,甚至連校園裏的廁所隔間都差別很大。
那時,她不禁感歎說:“我以爲廁所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到了當地才發現,原來兩地的認知與習慣相差這麽多。”
不僅工程上遇到了文化差異,胡錦珠初期在人際交往上也頻頻碰壁,來到中國後,不論是與政府或是與家長的溝通方式,她都得從零學起。胡錦珠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學會中國的“生存之道”,過程中也補交了“巨額學費”。
但一切的付出很快就跨越了文化的鴻溝,換來了回報,伊頓在中國的事業迅速起飛。伊頓在2008年也把業務擴展至專爲中國學生而設的幼兒園。目前,伊頓在中國共有近50所國際學校和幼兒園。
成爲雙語教育“代言人”
新加坡教育系統的光環,是伊頓早期騰飛的關鍵因素。十多年前,中國的幼兒園大多只提供單語教育。在國際學校方面,當地人開辦的國際學校不夠國際化,西方人開辦的學校又欠缺文化方面的課程。而主打雙語雙文化的新加坡教育品牌,正好填補了市場空缺。胡錦珠不僅是伊頓的創辦人,更成爲其雙語教育的“代言人”。
她說:“當時不少業者爭相模仿新加坡品牌,不少家長會要求親自見我,確認創辦人是新加坡人後,才讓小孩到伊頓上課。”
“雙語雙文化”的培養目標
不過,近五年內,中國迅速地趕上新加坡的步伐。胡錦珠發現,許多中國業者都有能力提供高素質的雙語教育,家長的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
“中國出現一大批受過西方教育的‘海歸派’家長。從前家長主要看硬體設施和品牌,如今家長更注重師資和教學課程。因此,我們必須在雙語雙文化的課程基礎上,加強整體的課程編排,才能維持競爭力。”
大多中國家長希望由金發碧眼的外國人教英語,由字正腔圓的中國人教中文,這也成爲伊頓的優勢之一。胡錦珠坦言,要在中國做好教育,必須依賴中國人才。伊頓在中國有1200多名員工,當中大多爲中國人,其次爲西方人,新加坡人占不到一成。
“雙語雙文化”將成爲年輕人的核心競爭力
胡錦珠認爲,新加坡年輕人的華語水平不斷下降,不少人對中國文化的掌握也不足,要打入中國市場並非易事。她的兒子黃毅賢自小在新加坡接受雙語教育,長大後到美國念大學。在黃毅賢加入公司前,他曾勤加練習漢語,胡錦珠女士也親自教導他中國的社交文化,所幸黃毅賢很快上手,如今擔任伊頓的執行董事,也參與中國業務。
圖 | 黃毅賢先生與母親胡錦珠女士
胡錦珠說:“新加坡的雙語教育爲年輕一代打下基礎,我們的多元社會也讓年輕人保持開放心態接受不一樣的文化,這是本地教育的可取之處。但年輕人還是得強化的雙語雙文化的能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生存。”
*文章信息來源于新加坡《聯合早報》2019年7月14日發表的“新加坡雙語之路”專題報道中對胡錦珠女士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