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九十年代開始,新加坡道教開始更廣泛學習中國道教的精髓,並不僅限于城隍信仰。比如太歲殿來源于北京白雲觀,月老源于香港黃大仙祠。現在春節拜太歲的場面十分熱鬧,與此同時,新加坡更多的信衆也開始了解道教的正統文化。
以前道教被人們誤解爲吹鑼打鼓、跳大神、乩童等,基本是民間信仰的範疇,人們對于三清道祖完全沒有概念。作爲韮菜芭城隍廟的附屬機構,三清宮建立的初心來源于此。三清宮集道、儒神聖于一體,主祀道教最高神三清,接下來是玉皇上帝,再就是大伯公(土地公)、財神爺等,同時也供奉孔孟及七十二賢人,體現了尊師重道,博大包容的精神。
三清宮正殿左側的《道德經》石碑被譽爲新加坡道教第一碑,側面的懷思堂是當地第一間由道教宮廟建設、管理的設備完善的骨灰安置所,任何種族、宗教徒都可以在此安奉祭拜。在這之前,當地道教沒有一間骨灰塔,這也是從香港青松觀、蓬瀛仙館吸取經驗而來的。
與此同時,城隍廟還建有城隍托兒所、藝術學院、道教學院、武當道教養生院等。
“廟宇不僅僅是求神拜神、燒香磕頭的地方,它也承擔著淨化人心、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職能”,陳添來先生如此說。
新加坡沒有一所由道教宮觀建立的學校,而佛教、基督教早就建有學校,近年來政府不再批准建造公立學校,而城隍廟獨辟蹊徑,開辦私人托兒所。“以後不管走到什麽地方,從事什麽職業,這個人都知道自己來自城隍托兒所,從小接觸到的是道文化,就連總理都讀《道德經》,學習怎麽治理國家”,陳會長說。
“信仰的傳承,香火的傳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信衆,誠摯感謝一個世紀以來堅守信仰的善信們”,陳會長說,是信衆用虔誠的奉祀,成就了今天清溪顯佑伯主的百年薪火。在談到未來的時候,他說,青年是未來的希望,現今的教育都是爲了讓年輕的一代承接擔子,把道教文化發揚出去,讓青年人參與到活動中來。藝術教育、養生班的開辦針對的人群不僅僅是道教信徒,而是普通大衆,到如今已有四五千人。
新加坡各大宗教代表集體祈福
這些活動不分種族、宗教,教會的人、馬來人也都來學習。就拿這次舉辦的百年慶典來說,300多個義工都是懷著回饋這座廟宇的初衷爲大家服務,他們多數來自誦經團和太極班。將自己培養的人以這樣的形式參與到城隍廟的建設中,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此次成功舉辦了清溪顯佑伯主賜福巡遊、紅白爭霸歌唱大賽、迎駕晚會、藝陣表演,也呈現了城隍藝術學院的乖小醜、南音、百花爭妍,新加坡道樂團的城隍顯聖道樂,武當城隍道教養生院的武當太極之夜等節目。同時也邀請了多家媒體參與,新加坡道教總會出版的《獅城道教》曾特邀報道茁壯成長中的“道教之音”網站的故事。在這次慶典中再會,也是難得的機緣。
清溪顯佑伯主從福建“移民”至今,已經將近百年。如果沒有這些神明,新加坡的道教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當然,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年輕的一代任重而道遠。
(本文爲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爲新加坡韮菜芭城隍廟百年慶典之際,對新加坡道教總會會長陳添來先生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