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近日推出了20元紀念鈔。
小小一張紀念鈔,卻蘊含豐富內涵——正面印有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伊薩的肖像,背面則向八位曾對新加坡社會做出顯著貢獻的代表人物致敬,八人的肖像下流淌著新加坡河,河水從右邊淳樸的碼頭流到左邊變成繁華的市區,象征著新加坡過去200年從漁村、碼頭不斷發展成現在先進的商業與金融樞紐。
紀念鈔設計者表示,這是首次有八名已故社會傑出人士一起出現在新加坡鈔票上,這八位先賢過去200年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各自爲現代新加坡奠下根基。
這其中有三位華人面孔,分別是爲推動新加坡華文教育不遺余力的華教先驅陳嘉庚、被譽爲新加坡“特蕾莎修女”的許哲(Teresa Hsu Chih)以及新加坡傑出女教育家王惠卿。許哲正是我們潮汕人。
許哲
2011年12月7日,新加坡最大的人瑞(德高望重的長者)、多年以來積極從事公益活動的許哲女士在後港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13歲。她一生創辦了9所養老院,收容、照顧孤兒和受虐兒,關懷社會不同角落裏貧苦病弱的人們,被譽爲新加坡“特蕾莎修女”。
許哲一生傳奇,1898年出生在硝煙彌漫的動蕩年代的汕頭一個荒僻小鎮,不快樂的童年生活,家庭變故致使她跟著母親和姐、弟、妹五人離開祖國到馬來西亞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念小學,爲躲避提親而“逃”到香港,卻意外謀得一份高薪職位。二戰避難到重慶,目睹饑民慘狀,給她極大的觸動。
之後,戰火蔓延到重慶,一支英國反戰的救傷隊邀請能說英語的她擔任翻譯工作。懷著對貧苦病弱的人的莫大同情,她毫不猶豫地辭去原有的高薪的工作,加入到救傷隊之中。在救傷隊裏,除了充任翻譯,許哲還扮演起“母親”的角色,爲救傷隊的隊員們打掃、煮飯、洗衣,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直至抗戰結束後返回英國。
許哲的生命橫跨三個世紀
正是這段參與救護隊的經曆,許哲的內心多了一份對貧苦窮人深深的牽挂。爲了將來能爲老人、窮人、病人服務,她非常希望自己能學會護理工作。而在當時,護校的學生年齡限制是十七歲到二十五歲,時年已四十七歲的她在學校不肯接收的情況下,寫信給護校校長,表明自己學護理的心意。
當時,許哲在信中這樣寫道:“我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了幫助更多的窮人。”這一句話感動了護校校長,使她突破了入學的年齡限制,被破例准許入學研習護理課程。在護校學習的八年,許哲用心勤奮,默默許下心願,要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技能,完全奉獻給需要的病人、老人與窮人。從小孩至老人,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各種不同層面的照顧與養護,她都一一細心研習。
許哲
1953年,許哲從護校畢業之後,意外收到一封寄自南美洲巴拉圭的信函,由多個國家成員組成的“兄弟協會”向她發出邀請。當她得知這個“兄弟協會”是一個專門收容窮人的慈善機構,其秉持著“世界一家”的理念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她毅然前往。
“兄弟協會”很簡陋,裏面只有三位醫生,卻要照顧很多病人。許哲的到來成了收容所裏唯一的護士,因此,她的工作格外繁重。在收容所工作,沒有薪資,而且很忙、很累,但她內心始終是愉快的,能將自己所學奉獻在窮人身上,爲他們減輕病苦,她感到非常安慰。
113歲的許哲示範平日運動的姿勢,精神奕奕
1961年,自離開槟城到香港,輾轉到了重慶、英國、巴拉圭,闊別三十余年後,許哲又回到母親的懷抱,母親幾十年來的思女之情終于獲得了慰藉。在槟城待了兩年,因爲妹妹罹患心髒病,要到英國就醫,許哲便帶著母親搬到新加坡與姐姐同住。
來到新加坡,許哲從姐姐口中得知有一個窮人醫院,從1901年創辦至那時,沒有一個護士。當時裏面三百八十個病人,因爲醫療人員不足,無法得到適當的照料,她便毛遂自薦到醫院照顧病人。
許哲這一生,除了爲當秘書那段時間有領薪資之外,其余工作都是無薪職。“我之所以到那個醫院是因爲他們沒有錢,請不到護士,這正是我要去的原因。”這是許哲異于常人的思考模式。
“
並不是我特別喜歡照顧窮人,而是他們需要,窮人也需要照顧,需要有人愛他們。
——許哲
”
在醫院治療的老人,一日只能進食兩餐。早晨七點一杯咖啡,十二點吃午餐,下午一點兩塊餅幹,下午四點吃晚餐,晚上八點再給一杯咖啡。從下午四點到隔日中午十二點,整整二十個鍾頭,對那些身體病弱、行動不便的老人們來說,漫漫長夜裏,躺在床上沒有別的事,就是想著肚子餓。許哲看了十分不忍,努力想爲老人們向院方爭取多一餐飯。
經過多次溝通,得不到院方善意回應,許哲感到很失望。在醫院服務了兩年七個月又19天之後,許哲決定自己辦“老人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忍老人受饑餓。當她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姐姐,馬上得到姐姐財務上的支持。“我的姐姐是新加坡的一所學校的教長,她有一點積蓄,當我把辦老人院的想法告訴她,她馬上將自己存款提領出來,買下一塊地,准備建造老人院。”
1968年,許哲的“養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費地收容了兩百五十位的貧病老人。初期,養老病院的一切開銷都由姐姐承擔。許哲說:“姐姐的生活非常節儉,但對我的想法相當支持,只要我需要錢,她二話不說就拿錢給我。”其實,許哲姐妹照顧窮人的心,是來自童年時期母親的身教。當時,雖然家裏很窮,但只要有窮人到家裏來要飯,母親總是會想辦法分一些給他們。耳濡目染下,母親的慈悲善行深深影響了許哲姐妹,使她們擁有一顆仁慈博愛、歡喜布施的心,無我無私地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2010年10月,許哲曾回到故鄉
姐姐去世後把所有遺産都給了許哲。她用這些錢,幫助窮人購買房子,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的生活,而自己卻過著如修行人般的“安貧”生活。許哲每天的飲食極爲簡單,一天只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鮮奶。“我從小就吃素,因爲我對魚、肉過敏。”她也不曾花錢在自己的衣著上,都是穿別人不要的衣服,甚至是從垃圾堆裏撿來洗幹淨的。在許哲看來,“穿衣服是爲了保暖和蔽體,無所謂好看不好看。”許哲照顧窮病老人的善行,漸漸被社會大衆所肯定。
除了照顧養老病院的老人,她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周圍需要關心的人。“我的工作,有很多很多好心的人在幫忙。”許哲說,“常常一些好心的人運了一大堆的米和蔬菜來,有時多到吃不完。我就問他們,我可不可以把這些米和菜,分送給其他的窮苦人家?”在征求贊助者的同意後,許哲把多余的米糧分贈給其他貧窮家庭,最高紀錄曾同時照顧二十六戶人家。許哲不僅在新加坡蓋養老病院,她還到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去協助當地的慈善機構設立養老院。
許哲建造的福利養老院
許哲的關懷之心不僅限于老人,她還希望開辦一個不分種族,不分老少,不分男女的家庭式的“心連心之家”收容中心,爲那些被遺棄的老人、棄婦、兒童提供一個中途站,給予他們家庭成員般的關愛,以恭敬心對待,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尊嚴。
每當有人將許哲與德雷莎修女相提並論,她總是謙卑地說:“我只是一個會掃地,喜歡做工的女人。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別的責任,就是愛,時時刻刻都去愛人。只要我們的心中有愛,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愛的世界。”
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許哲用善舉闡釋了“助人爲快樂之本”的真正含義和最高境界。
資料來源:中國僑網、南方+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