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爲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了20元新鈔票。這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次推出20元紀念鈔,正面是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伊沙克(Yusof Ishak)的肖像,背面則是8位對新加坡社會作出顯著貢獻的代表人物。
而這8人中有3位華人,分別是華教先驅陳嘉庚、新加坡“國寶”許哲以及新加坡傑出女教育家王惠卿。
記者注意到,許哲女士祖籍是廣東潮汕,她于1898年生于汕頭礐石的一個小村莊,後一生因關愛貧苦病弱者被譽爲新加坡“特蕾莎修女”。
無獨有偶,紀念鈔設計師、身爲新加坡設計界名宿的翁錫禮,也是一位潮汕人。他1941年生于潮州潮安,8歲時隨母親移居新加坡。新加坡1999年發行的肖像系列紙幣,也是由他設計的。
新加坡“特蕾莎修女”
許哲2011年12月7日,新加坡最大的人瑞(德高望重的長者)、多年以來積極從事公益活動的華裔潮籍許哲女士在後港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13歲。她一生創辦了9所養老院,收容、照顧孤兒和受虐兒,關懷社會不同角落裏貧苦病弱的人們,被譽爲新加坡“特蕾莎修女”。
許哲于1898年出生于汕頭。家庭變故致使她跟著母親和姐、弟、妹5人離開家鄉,到馬來西亞生活,直到27歲才開始念小學。後來,她爲躲避提親而跑到香港,卻意外謀得一份高薪職位。二戰時,她避難到重慶,在一支英國反戰的救傷隊擔任翻譯工作。戰後,她前往英國。
1953年,許哲從英國皇家倫敦護士學會畢業後,收到一封寄自南美洲巴拉圭的信函,由多個國家成員組成的“兄弟協會”向她發出邀請。當她得知這個“兄弟協會”是一個專門收容窮人的慈善機構,便毅然前往,成爲收容所裏唯一的護士。1961年,她回到闊別多年的槟城。2年後,許哲帶著母親搬到新加坡與姐姐同住。
來到新加坡, 許哲從姐姐口中得知有一個窮人醫院,從1901年創辦至那時,沒有一個護士。當時裏面380個病人,她便自己推薦到醫院來照顧病人。1968年,在姐姐的支持下,許哲在新加坡建造了專爲老弱和孤苦病人而設的福利養老院,義務收容當地250位貧病老人。
在志願者的協助下,許哲還成立了“心連心”服務組織,爲那些被遺棄的老人、棄婦、兒童提供中途站,給予他們家庭成員般的關愛。83歲時,她卸下養老院的工作後,私下負擔起照顧27名老人的責任。她還時常收集舊衣服,分送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印度的窮人。105歲高齡時,她還千裏迢迢到柬埔寨山區,把糧食和日用品分發給那裏的村民。
每當有人將許哲與德雷莎修女相提並論,她總是謙卑地說:“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別的責任,就是愛,時時刻刻都去愛人。只要我們的心中有愛,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愛的世界。”
談及許哲女士,新加坡作家鄒璐說:“她年紀很大時,還堅持做運動以及公益事業,整個社會都很敬仰她。”
正在廣東留學的新加坡籍“90後”華人蔡欣儀回憶道,小時候在學校讀《弟子規》時,老師多次提到許哲女士。“她創辦的養老院免費照顧貧病老人,善行不分種族、宗教和性別,到了九十多、一百多歲的高齡,仍堅持照顧別人,給受助者家庭成員般的溫暖,這是我所認識的許哲女士。”蔡欣儀動情地說。
“她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十分敬佩。”在新加坡“華二代”江绮茵看來,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許哲女士用善舉闡釋了“助人爲快樂之本”的真正含義和最高境界,“無私奉獻、無條件地愛人,尤其是窮、病、老、苦的人,她做了一輩子,一直在默默地堅守”。
新加坡潮籍藝術家翁錫禮
1941年生于潮州潮安的翁錫禮,8歲時隨母親移居新加坡。兒時,他在祖父的古董店幫忙。從小,翁錫禮就對繪畫有濃厚興趣,畫畫、書法總是名列前茅。16歲時,他報讀新加坡藝術學院課程,學制三年,每周上課兩次,這對他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他嚴格要求自己,學了三年素描,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1960年代開始,翁錫禮與同伴參加“六人畫展”“東南亞文化節”等,開始嶄露頭角。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街頭寫生爲主,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當時的街景、社會。
經過3年專業藝術培養後,翁錫禮加入新加坡的一家電視台工作,後供職于教育出版社、建屋局、國家公園局。2009年,他從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退休後,專注于藝術創作,成爲全職畫家。爲獲取創作靈感,他去過不少地方,如故鄉中國潮州、中國台灣、泰國、尼泊爾、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地,也曾遠赴印度、法國。
【記者】龔春輝
【視頻】周鑫宇 龔春輝
【統籌】鄭幼智
【校對】符如瑜
【作者】 龔春輝;周鑫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日報要聞自營號~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