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是個浪漫的月份,《聯合早報》中小企業版應景推出探討婚禮新趨勢的系列。傳統婚嫁禮俗和形式不可免,如何把籌備過程化繁爲簡,最終又能呈獻出一場讓衆人畢生難忘的婚禮,是挑戰也是商機。本系列從場地布置、婚車、喜餅和婚紗四個環節,看新晉業者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把用心打造的新意,一步一腳印融入大衆市場。
一場婚宴,令一對新人重新省思傳統的意義,決定投入心力尋找失落的人情味。
五年前,許珈麗(35歲)和劉勇強(38歲)結婚時,雙方家庭決定一切從簡。
她曾問母親,爲什麽不親自登門送喜餅?許珈麗得到的答案是:“擔心你嫌煩,會不喜歡。”
記憶中,年幼的許珈麗跟著客家籍的“阿甲甲”(外婆)帶喜餅四處拜訪親戚好友,告知女兒出嫁,發帖請喝喜酒的印象特別深刻。
輪到自己籌備婚禮,許珈麗原以爲可以重溫兒時回憶,卻因一句“擔心你嫌煩”而落空。
婚後,心有不甘的許珈麗一一致電糕餅店,詢問有多少人攜卡前去換喜餅,發現少于一半的人這麽做。
如今回想,許珈麗語帶些許遺憾與無奈說:“當初,我應該堅持親自送。”
這件事觸發許珈麗和丈夫劉勇強反思,爲什麽傳統在現代人眼裏成了麻煩?
許多人認爲,傳統喜餅包裝老土,而兩人也透露,身邊的朋友結婚幾乎不送喜餅。
劉勇強分享,一名朋友甚至考慮以網購的方式安排“過大禮”。“我聽聞他打算這麽做時,感到很生氣。”劉勇強認爲,一切從簡不等于可以不尊重對方。
在傳統與現代找尋平衡點
從事廣告工作14年的許珈麗和劉勇強開始思索,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恰好本地著名的陳福成餅家老板是許珈麗的遠房親戚,“我向這名親戚建議在包裝設計上做一些不同的嘗試。”
堅持傳統的親戚起初反對。爲了表示誠意,許珈麗到親戚的餅店“實習”一周。在現場觀察一陣子後發現手工制作傳統糕餅的過程非常繁複。許珈麗笑稱:“光看就覺得快瘋掉了。”
經過一年的再三保證不會要求改變制作方式和願意配合親戚的時間表,許珈麗終于得到首肯,與劉勇強合創“人情味”設計工作室。
許珈麗和劉勇強坦言,起初只是抱著有趣好玩的心態,對自己的點子是否行得通並沒把握。
向來負責對外與客戶洽談的許珈麗,先在面簿(Facebook)設立粉絲頁。其後,因機緣巧合有機會在新加坡中國會(China Club)展示由劉勇強協助構思設計的喜餅禮盒。
盡管現場乏人問津,但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裏,兩人意外接獲不少詢問電話和電郵,順利將300套禮盒全數賣出。
利用現代設計巧思,包裝傳統喜餅,劉勇強拎著他設計的禮盒問:“你是否發現這對囍字是一大一小的?”
劉勇強解釋,這是他和許珈麗經過多年相處,兩人一同悟出的道理。
他說:“開玩笑說一句,夫妻相處是一山不能容二虎。”
劉勇強認爲,現代夫妻不論是經濟能力或教育水平均旗鼓相當,容易在爭論時僵持不下。
眼看身邊不少朋友離婚,一旁的許珈麗附和:“尊重彼此,必要時讓對方做主是維持關系的秘訣之一。”
透過自己的婚姻相處之道,在設計上注入巧思。許珈麗說,大部分年輕人嫌大紅大紫俗氣老土,因此,在取材方面以粉紅、橘色爲主。
配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意識,許珈麗也花了不少時間說服親戚縮小傳統糕餅的體積,並給每塊糕餅獨立包裝。
外籍客戶反而更注重傳統
在過去三年多裏,許珈麗和劉勇強接觸過許多客戶,其中一名印尼華僑最令他們感動。
許珈麗透露,該名印尼華僑贊助的一名孤兒結婚。對方透過電郵詢問,希望預定豆沙餅作爲賀禮。由于無法直接空運,許珈麗唯有拒絕對方。經過多次電郵往來,對方改爲采購包裝禮盒,在印尼當地尋找適合的喜餅。
唯一一次破例是一名印尼華僑願意贊助機票,讓劉勇強親自將喜餅送到雅加達,對方到機場接收。“早上飛過去,晚上回來。”劉勇強分享充當海外送貨員的經驗,直言根本來不及看一眼那座城市是什麽樣子。
另有一名洋人找上許珈麗和劉勇強,要求兩人提供咨詢和協助,對方希望按照禮俗,給新加坡籍的太太一個傳統華人婚禮。
劉勇強感慨說:“我們認爲老土的,別人卻很珍惜。”
高峰期時,兩人一周平均收到60封詢問電郵。除了印尼,許珈麗和劉勇強也曾接到來自美國舊金山的詢問。
在衆多詢問中,兩人最常接到的問題是:爲什麽要送喜餅?
若以爲提出這個問題的必定是年輕人,許珈麗說,不少父母對傳統婚嫁習俗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解說,依然有不少年輕人選擇不送傳統喜餅,只要許珈麗和劉勇強設計的禮盒,內容裝西式餅幹。
被迫妥協的許珈麗苦笑:“總比不送好,或只送一張糕餅兌換卡。”她認爲,送禮的意義在于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社會越來越富裕,人與人之間卻越來越冷漠。”
劉勇強說,這也是兩人決定把工作室名爲“人情味”的原因。
盡管最初的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認識和接受傳統喜餅,許珈麗和劉勇強坦承,這部分仍有待耕耘。
但兩人依舊希望社會勿忘根本,重拾人情味。
(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