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惠 報道
未來經濟委員會提出由商家帶頭主導地方發展的新城市規劃模式,以此營造獨特的社區感,同時帶動地方經濟。不過,受訪業內人士和學者認爲,新加坡離這一目標尚有一段距離,本地商聯會性質較松散,資金也不穩定,若要有效發揮作用,還需要政府給予協助。
本地商會多屬自願參與
全國商聯總會會長楊向明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一些國家制定法令賦予商聯會一定的權利;相比之下,本地商聯會較松散,屬自願參與的性質,難要求所有商家參與。
“各商家有時會有不同想法,或者推來推去的,結果只能等政府提供支持和方向,反而失去自發能力。”
楊向明希望政府借鑒他國情況,正式設立一套地方管理(place management)機制,除了烏節路和新加坡河等地區,也應重視鄰裏商聯會的重要性。
他說:“組屋區商店若以生意量來看確實不大,但它們作爲居民聚集的地點,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也可以協助提升周圍環境和促進鄰裏商業活動。”
未來經濟委員會的報告提出將源于北美的“商業促進區”(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概念引進新加坡,設立這種由商家主導、商家籌資運作的組織帶動地區發展;企業也可以扛起“主發展商”的責任,與政府合作負責地區規劃與發展。
以英國倫敦的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爲例,負責的發展商沒有爲了得到更多總建築樓面而拆除舊樓房,而是保留和修繕舊建築,反而使該區更具特色。
不過研究城市規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副教授鮑存彪認爲,若政府不給予資助,商業促進區在目前經濟前景不明朗的環境中,恐怕難以長期生存。
“這種公私合作模式若要長期發揮作用,政府長期給予資助是關鍵要素。這當中當然有一些需磨合的問題,包括如何有效監管商業促進區,但整體而言,我認爲這是利多于弊的。”
鼓勵業主開發地下空間
除了透過促進多方合作帶動經濟發展,委員會也建議政府更大膽地進行土地規劃,當中包括開拓更多地下空間,並將巴士轉換站和變電站等設施移至地底,騰出地面空間做其他用途。
對此,國大工程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周順和指出,新加坡在地理空間有限的條件下,還要提升國人的生活素質和生活環境,就必須把更多地面保留爲“綠色”和“藍色地帶”(瀕水區)的生活環境。
他說,可遷入地底下的設施種類繁多,包括貨倉和教育設施,一些國家也興建地下音樂廳和大型休閑中心。
高緯環球研究主管李敏雯指出,政府若要鼓勵發展商興建更多地下設施,可考慮爲業者提供額外的總建築樓面,以及區分地面與地下空間的土地發展收費,降低興建地下設施的發展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