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薇 呂愛麗 報道
今年的並購風將繼續吹,潛在買家仍以日本和中國爲主,物流業預料是最受歡迎的領域。
隨著全球市場漸漸明朗化,油價也開始回穩,投資者的信心增強,新加坡許多企業的估值偏低,因此繼續成爲私募基金和業界大腕的目標。
德勤(Deloitte)並購業務東南亞領導合夥人郭樹恩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日本和中國仍是新加坡市場最大的潛在買家。
普洛斯成中美競購對象
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提高當地企業對海外物流和港口業務的興趣,加上電子商務盛興,業者希望提供全面的一條龍服務。本地上市公司普洛斯(GLP)就成爲中國財團和美國兩家私募基金競相爭購的對象。
自福島大地震和日本經濟增長停滯以來,日本企業過去四五年積極向外發展,如在東南亞設立生産線,因此也對收購本區域的物流業者感興趣。
除了物流業,本區域人口老齡化也讓保健領域成爲並購熱點。郭樹恩表示,醫療專才意識到通過連鎖方式,可以更好地經營和發展相關業務,同時可獲取更長遠回報,因此願意“團結”起來。
雖然許多油氣業者目前市值偏低,但預料接下來還會重組和整合,並面對現金短缺困境,因此一些投資者相信會再觀望,先選擇以低價吸納部分資産,如船廠和船只,直到適當時機才出手收購。
本地業者有意到海外並購
除了成爲海外買家的目標,本地業者也有意到海外進行並購。
據安永(Ernst & Young)亞細安財務交易咨詢服務主管查克拉瓦蒂(Vikram Chakravarty)觀察,其實早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國企業資金已開始撤回。他表示:“這是新加坡企業大舉投資、成爲業界全球領導者的契機。”
安永財務交易咨詢服務合夥人阿南德(Karambir Anand)也指出,中國政府加強管制資金外流,使得當地企業在完成海外並購交易時遇到不少阻礙,因此接下來半年至一年是本地企業到海外並購的關鍵期。
阿南德建議本地企業先進行內部整頓,再聯合起來一同跨出國門,例如大宗商品及工業生産類型的行業,“可是至今,我們仍未看到這些行業的公司進行任何大幅重組,除了裁員。”
根據安永于去年12月針對逾30家本地消費、制藥和工業品企業高管進行的調查顯示,33%有意在半年內進行並購,44%會優先考慮選擇亞洲,選擇並購規模介于5000萬美元(約7100萬新元)至1億美元,以及並購規模在1億至5億美元之間的,各占31%。
調查也顯示,新加坡去年的並購交易規模達900億美元,高于前一年的670億美元,當中境外交易占了63%。
本地三只金融股漲幅多寡 不代表已成收購對象
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月中宣布放寬外國業者收購本地金融公司的規定以來,三只金融公司的股價都上揚。然而,漲幅的多寡,並不代表成爲收購對象可能性。
德勤並購業務東南亞領導合夥人郭樹恩表示:“之前已有外國金融相關投資者向我們表達了對本地金融公司感興趣,畢竟本地金融市場相對平穩。這些潛在買家或許是看中許多公司進駐東南亞市場,因此希望也能爲這些公司提供貸款等金融相關服務。”
在本地完全沒有業務的外資金融相關業者想要進軍本地市場,通過收購本地銀行是不可行的,因此金融公司成了另一選擇。
潛在買家可能通過收購現有股權或認購新股注資金融公司,甚至是雙管齊下。
自金管局宣布放寬政策以來,三只金融公司的股價漲幅介于14%至22%,但郭樹恩表示,股價漲幅不一定代表哪家金融公司已成爲收購對象,可能只是由市場傳言和臆測推高。
潛在買家三個考慮因素
潛在買家考慮因素主要有三點。首先是公司的規模,以規模來說,豐隆金融(Hong Leong Finance)的市值比星金融發展(Sing Investments & Finance)和富雅金融(Singapura Finance)高出五至七倍;第二是公司現有股東結構和主要股東的計劃;第三是潛在買家進入新加坡市場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