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爲經濟發展最活躍且最重要的新動能,也成爲正在召開的地方兩會熱詞。經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無論是浙江、廣東等經濟強省,還是安徽、湖北、重慶等中西部地區,發展數字經濟正成爲衆多省份的共同行動。專家提醒,各地還需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用新思維培育新動能——
“數字經濟”成爲正在召開的地方兩會熱詞。經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多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20年數字經濟發展作出了部署。
專家認爲,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地搶抓機遇布局數字經濟,對于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在發展過程中,還需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用新思維培育新動能,引領新發展。
數字經濟成“一號工程”
在謀劃2020年工作時,浙江省提出,全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做強集成電路、軟件業,超前布局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來産業,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增長15%。
不只是數字經濟強省浙江,記者梳理發現,無論是廣東、福建、北京、河北等東部地區,還是安徽、湖北、重慶等中西部地區,發展數字經濟正成爲衆多省份的共同行動。
福建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力爭數字經濟規模超2萬億元;安徽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實施5G産業規劃和支持政策,促進5G商用和應用場景落地,推動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和産業創新發展;重慶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集中力量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
“從數字變革的大趨勢來看,數字技術將給中國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將引發未來全球和地區經濟格局的變化。如果不發展數字經濟,很可能會落後于時代,喪失曆史機遇。”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實踐發展來看,數字經濟已成爲經濟發展最活躍也最重要的新動能。近年來,數字經濟比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快得多,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表示,新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是數字技術,數字技術作爲基礎性和關鍵性技術,可以爲其他技術提供平台和載體。當前,我國數字經濟已進入加速産業化的前夜,快速發展的“春天”正在到來。
專家指出,數字經濟在培育經濟新動能、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付保宗認爲,無論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高産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節能環保水平,都離不開數字技術支撐。數字技術的廣泛滲透,將對經濟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目前數字經濟蘊含大量機會,各地紛紛布局,試圖搶占制高點,在新一輪競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將有助于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
“無論國家還是地方層面,對數字經濟的認識都比以前大大提高,對數字經濟的未來發展也都寄予厚望。相信今後幾年大家對數字經濟會給予更多關注,創造更好政策環境。”張新紅說。
與實體經濟加速“聯姻”
在各地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布局中,數字産業化與産業數字化並進,既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區塊鏈、5G、共享經濟等前沿領域,也對數字化改造、加快産業融合發展等提出了要求。
比如,河北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應用及産業發展,加快布局5G基站、物聯網、IPv6等新型基礎設施;廣東提出支持廣州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産業,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
浙江提出積極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和快遞經濟,加快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改造;北京提出實施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計劃;湖北提出大力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以“芯屏端網”爲重點的世界級産業集群,搶占數字經濟風口。
在張新紅看來,在數字産業化方面,近年來我國信息産業取得了非常快的發展,但其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在全球都不太高,在6%至8%之間。相比而言,以傳統産業數字化爲特征的融合型數字經濟潛力更大。
“數字經濟已經開始從量變走向質變。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是,從2016年起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30%,說明數字經濟度過起步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張新紅認爲,從實踐來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全面融合已經開始,從生産到消費,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各方面的數字化進程都在加快。下一步,數字經濟將向更高層次、全面融合發展。
付保宗表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加速雙向融合。一方面,以互聯網爲主導的新經濟主體不斷向經濟社會尤其是傳統産業延伸滲透。另一方面,傳統産業也在積極擁抱數字經濟,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改造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2013年至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7年都在1300萬人以上,如果僅靠傳統經濟是不可能的。”張新紅認爲,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對解決就業等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作用凸顯。
提升數字能力需防“虛火”
盡管數字經濟風頭正勁,薄弱環節依然不容忽視。張新紅認爲,從總體上看,首先在核心技術方面存在不足,可能影響未來可持續性創新,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其次原有的實體經濟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有一些“課”需要補。此外,發展數字經濟的經驗也存在不足。從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或實際作爲看,不敢發展、不會發展、不願發展數字經濟的情況依然存在。
付保宗認爲,目前有很多數字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或處在産業化初級階段,新興領域還有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專業人才非常短缺。
數字經濟要“真旺”,需要防“虛火”。張新紅提醒說,發展數字經濟要防止“一窩蜂”。發展數字經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形態運行模式是不一樣的,要用新方法應對。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追求超前數字化,要避免‘脫實向虛’和‘假數字經濟’。”付保宗建議,各地應結合區位、人才、産業基礎等要素條件,循序漸進地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政府應該做什麽?付保宗認爲,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有一些企業無力涉足的公共設施問題,如搭建公共數據平台、跨行業交流平台等。“政府要著力解決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和公共問題,營造更好的産業生態,形成發展合力。”付保宗說。
付保宗認爲,地方政府要規避各自爲政、惡性競爭的傳統發展模式,用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全方位、多領域彙聚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資源,加強與國際國內相關優勢機構和優勢地區的廣泛合作。
“釋放新動能要比打造新動能更重要。”張新紅表示,要加強制度創新,對于那些限制數字經濟發展的制度、管理方法甚至法律法規,該改的就要改。一旦打破這些不適合數字經濟發展的條條框框,新的創新動力自然會迸發出來。(記者 熊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