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日益普及,App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能離開的東西:買火車票要用12306,查公積金以及生活繳費也有各式各樣的App。但新京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目前有不少高仿App在坑害消費者。
相較于各類不明來源的“路邊貨”,藏匿在正規應用商店裏的山寨App無疑更具迷惑性。如此,問題也就來了,山寨App何以能順利上架?
山寨App雖也是抄,但情形卻有些不一樣。它的名稱、圖標與正版App相似,但究竟是否侵權,從法律上來說難以一概而論。
作爲管理方,應用商店本可以在自家地盤上做出裁決,但爲了避免麻煩或爭議,它們更傾向于讓涉事雙方自行協商,或者根據法律訴訟的結果來進行處理。對于多數應用商店來說,一款App是否與其他App存在內容方面的模仿和抄襲,並非其人工審查的重點。也正由此,山寨App在應用商店上獲得了生存空間。
應用商店方的“中立姿態”,事實上也不是山寨App存在的主要根源。深層的問題是,正版App的開發者爲何沒有通過法律訴訟“先下一城”?
打官司耗時費力,且由于難以計算和舉證因山寨App造成的損失,即便獲得索賠也往往並不多。因此除了體量較大的企業之外,多數中小微公司可能因爲經不起這番折騰,而放棄法律途徑。
山寨App不是新事物,倒退五六年,它也曾是新聞報道的主角。與之相伴的,則是衆多正版App開發者的無奈。時至今日,舊現象仍然存在,這無疑是一次提醒:法律層面的維權通道仍然有待進一步疏通。進而言之,如何讓開發者能夠低成本維權,讓山寨App開發者付出更高代價,是接下來治理中必須答好的考題。否則,山寨App恐怕還會繼續囂張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