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70後、90後3個家庭的消費賬本,透露不同消費行爲背後的升級變化
2019,我們身邊的消費升級故事
閱讀提示
我國消費市場持續迸發活力的背後是消費升級、結構調整等諸多變化。《工人日報》記者透過50後、70後、90後3個不同家庭的消費賬本,來感受過去一年裏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消費行爲的升級變化。
2019年12月29日,從網上下單購買的兩大袋水果、蔬菜,一大早就送到了28歲的唐雪家裏;45歲的馬彥辰收到了來自國外的包裹,一個8000元的進口電飯煲;當天清晨,64歲的李健則早早來到附近的果蔬超市買新鮮的笨雞蛋……3個家庭的主人公有著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支出重點,可他們同是中國消費升級的動力。
“預計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達到41.1萬億元。”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在去年12月30日舉行的2019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媒體吹風會上這樣說。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消費市場持續迸發活力的背後是消費升級、結構調整等諸多變化。爲此,《工人日報》記者透過50後、70後、90後3個不同家庭的消費賬本,來感受過去一年裏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消費行爲的升級變化。
唐雪:智能體驗更便利、更舒適
“您好,我是送貨員,已經到單元門口了。”智能對講機響起,唐雪1小時前在手機上下單的牛油果、猕猴桃、蔬菜等已經送貨上門。便捷的網購服務,讓這位兒子10個月大的媽媽便利不少。每個周末,她都會在大潤發優鮮、京東到家等多個電商平台湊單采買給寶寶做輔食的生鮮蔬菜。不用開車裝著嬰兒車、奶瓶、尿不濕,帶娃去采買。
“‘100元包郵’‘1小時送達’,消費體驗太好了,每周買菜的時間不超過15分鍾。”唐雪說。
“智能化”是這個年輕家庭的消費趨勢。
過去每餐輔食都是人工制作,如今,唐雪買了輔食機、攪拌棒、保溫輔食碗、水果咬咬樂,加上餐椅、整套餐具、恒溫加熱機、餐具消毒機,算下來3645元。除此之外,家裏陸陸續續新增了手機控制起夜餵奶的“小夜燈”,連接手機24小時觀察兒子的攝像頭,爲了保護眼睛用來播放動畫片的投影儀,播放兒歌的AI智能語音終端,用來留住兒子影像資料的手持雲台相機……這些智能産品在唐雪的家中,讓她在育兒過程中感受到每一個細節升級帶來的幸福。
馬彥辰:願意爲高性能、高品質買單
“不說別的,從我家20年內換了3次電飯煲就能看出消費變化。”馬彥辰抱著剛取回家的進口電飯煲說。
第一次買電飯煲是1999年,“三角”牌,上下兩層,當時市場上的産品不如今天豐富。因爲經濟能力有限,買來就爲了早上蒸飯能快些,偶爾會煳鍋,用了8年;第二次買電飯煲是2007年,當時開始考慮電飯鍋的性能和品牌,買了松下牌,不只煮飯,還有定時、保溫、煲湯等多種功能,而且煳鍋、粘鍋等狀況改善不少;今年買電飯鍋,口碑、性能、全世界的好品牌以及煮出來飯的口感都考慮在內,最後看准一款智能預約電飯煲,通過電磁加熱技術煮飯,微電腦感知米粒受熱狀態,前一晚預約定時就能煮好早飯。作爲家裏的“主廚”,馬彥辰覺得這樣的升級讓她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很多。
電飯煲在升級,馬彥辰的日用家電樣樣沒落下。洗衣機由只有單一清洗、甩幹功能的雙桶半自動型洗衣機換成了能烘幹、能洗羽絨服、除菌、除味的全自動滾筒洗衣機,一台價格5000多元。電冰箱換成了省電、保鮮效果更好的三開門冰箱。
蘇甯易購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消費升級是近年來經濟生活領域被多次提及的熱門詞彙。在零售領域,“大美舒智健”則是家電市場的5個新關鍵字,消費者追求的是:電視屏幕尺寸大、滾筒洗衣機設計要美觀、空調要無風感、家電要操作更輕松、冰箱的保鮮功能要更好。
李健:美食、旅遊,老年人也愛花錢
每周一吃過早飯後,李健都會去家附近的果蔬超市買一盒12個裝的笨雞蛋。“農村散戶養的笨雞,吃山蟲、野草,蛋黃金燦燦的,攤雞蛋餅最好吃。”哪家的蔬菜新鮮、哪家的肉蛋水産無公害,他能說得頭頭是道。
李健退休4年,兒女在上海生活。隨著社會物質産品不斷豐富,他與老伴兒的消費觀念也有轉變,舍得爲自己花錢,最大的兩項支出是餐飲和旅遊,占收入的30%。
“吃東西既要綠色、養生、健康,還要口味好。”李健說。一盒笨雞蛋價格要比同樣數量的普通雞蛋貴出10元,但他覺得這樣的價格差能夠接受,因爲營養價值更高、吃著放心。
幾乎每個周末,李健都會和老伴兒開車到家附近的一家會員店買進口食品。德國的香腸、厄瓜多爾的白蝦、新西蘭的羊排、美國進口的黑鳕魚……每次買得不多,偶爾在家常菜中添上一道美味。“上歲數牙口不好、味蕾退化,稍稍多花些錢就能買到更好的美食,能給我幸福感。”
旅遊則是李健老兩口另一大開銷,平均每年2萬元。李健的老伴兒最大的愛好就是“走走逛逛”,用老伴的話說就是“趁著能走就多走,等走不動時就來不及了”。
從沈陽出發,初夏開車去遼甯丹東吃黃蚬子,秋天去本溪看楓葉,冬天去遼陽泡溫泉。除了省內,幾十年的時間裏,李健老兩口去過日本、韓國、泰國、德國、荷蘭、意大利、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如今,交通、住宿便利,兩人退休後更是坐高鐵境內遊,女兒則幫著報團去風景區遊玩。
“小時候想吃肉沒有肉票買不到,一條肉,瘦肉省著炒菜、肥肉煉葷油、油梭子拌飯吃。最遠是去北京,坐一整夜的臥鋪火車,下館子吃得最多的是面條。如今,新鮮事物多,可消費的領域也多。每個月除了固定儲蓄外,拿出一點給老年生活添個彩也不錯。”李健說,經曆過物資匮乏的年代,他對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著深刻體會,“適度”“多元”成了他的消費關鍵詞。(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