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塊汙垢,它將人劃分爲四個等級,形成一個牢固的鄙視鏈條。階層凝固,使低種姓的人世世代代過著悲慘低賤的生活,永無翻身之日。
最高一級的種姓是婆羅門,是造物主用嘴創造的人,是專管祭司的貴族,掌握神權。
第二等級的種姓是刹帝利,是造物主用手創造的人,包括國王和官吏,掌握軍事和行政大權。
第三等級的種姓是吠舍,是造物主用腿創造的人,包括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第四等級的種姓是首陀羅,是造物主用腳創造的人,主要是被征服者。
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一個種姓——賤民。他們是最爲卑賤的“不可接觸者”。備受歧視和淩辱。
反之,種姓越高,膚色越白。高種姓的人主要是雅利安人,他們不是印度“本地人”,他們來自于中亞,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舉南下,征服了古印度,成了印度最高的統治階級,也是種姓制度的最高等級。他們身材高大、皮膚白皙、五官立體。
第三,語言:
在印度,有兩種語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種是印度人的母語,是印度本土演化出來的印地語。第二種則是英語,是英屬殖民地時期,統治階級通用的語言。
第四,職業限制:
因爲種姓制度是世襲的,所以,其家族傳承的職業也幾乎是固定不變。高種姓人是精英,從事高端職業。
因此,這種大環境導致了階級的封閉和固化,世世代代人的命運,幾乎從出生前就被確定好了,低種姓人很難通過自我奮鬥改寫自己的命運。
就算假設:一個低種姓家庭裏有個孩子撞大運了,考了好大學,當上律師或醫生等高等職業,也很難進入高種姓的世界。
第五,受教育程度:
雖然任何印度公民都可以接受免費的中小學教育,甚至高考招生時,對低種姓還有降分或擴招的政策傾斜。
但實際上,印度的免費公立學校教學資源和質量很差,與高種姓的私立學校有天壤之別,根本沒有競爭性。而且,因爲生活所迫,大多數低種姓的孩子根本走不到高考那步就辍學了。
最後,還有飲食習慣的明顯差異:
在印度,種姓越高,就越遠離各種動物制品。
他們認爲,動物制品都血淋淋、腥臭臭的,屬于肮髒的“不潔之物”,配不上自己這樣高貴純潔的身份,所以便吃素。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裏,阿米爾汗爸爸爲了增加女兒們的體力,讓她們吃肉,去穆斯林的攤位上買雞肉,卻遭到媽媽的堅決反對,甚至“以死相拼”,表示堅決不允許在自家的廚房裏見到葷腥。
另外,浸淫在忍耐順從的宗教幾千年,低種姓的人早已逆來順受了而且很滿足自己的生活,雖然連溫飽都不能解決,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是無比強大的。
當然,在印度,低種姓冒充高種姓這樣的事兒,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可行性太低,難度太高,基本上沒有冒充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被發現揭穿,下場絕對會很慘。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曆史,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