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亞洲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在新加坡閉幕,美國防長馬蒂斯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近期動盪的國際安全局勢,以及特朗普政府對多邊協定的遲疑態度,讓眾多亞洲國家萌生了不安全感。這其中,尤以美國盟國為甚。而本屆「香格里拉對話」,作為特朗普就任以來的首次亞太地區安全領域高級別會議,毫無疑問地,被各國當作了解美國新政府亞太政策的契機。
面對著周圍審視的目光、頻繁的詰問,率團參會的馬蒂斯防長,自然背負著不小的壓力。於是,他做了兩件事——贊中國,和懟中國。
看似矛盾的表態背後,其實是美國對保有其主導地位(primacy)的決心——而這正是美國對於轉變中的亞太戰略秩序的回應。諸國的不安全感,也正是源於這個轉變中的亞太戰略秩序。
畢竟,一段時間以來,國際輿論對特朗普政府的一個感覺是:美國似乎正在實用主義地向內「收縮」。反覆要讓北約、亞太盟友承擔更多軍費,退出TPP和巴黎協定,揚言要重新和加拿大、墨西哥談判北美自貿協定……而在中國國內,也出現了很多關於是否要「接棒」美國在國際上留下的權力真空的討論。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判斷特朗普政府的戰略意圖呢?在現象背後,中國又該如何做出自己的戰略選擇?
秩序
一直以來,美國領導的「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主導著亞洲。必須承認的是,這個秩序一度給地區帶來相對的穩定,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各國也都曾或多或少地受益。 然而,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曾經稱霸海洋的日不落帝國而今退守不列顛群島一樣,美國也不可能永遠將世界劃歸其霸權之下。隨著經濟實力的變化,各國的力量在重新分配,各自的影響和訴求也在轉變,這也就意味著國際秩序和結構的重塑升級。這個由力量分配推動的結構轉型是客觀的,不以任何國家、任何個體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若以購買力平價(PPP)來丈量國內生產總值(GDP),那麼早在2014年,世界前四位經濟體,就有三個都是亞洲國家,直到2050年都不會改變。中國將一直是最大經濟體,美國則會從2014年的第二位下跌到2050年的第三位。
數據來源: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報告《2050年的世界》
隨著經濟力量增加的,是各國對於持續發展的訴求,而原有的一些體制已無法滿足這些訴求。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在內的多個區域機制,正反映了各國對國際制度革新的期待——當然,舊有體系也會做出反應。昨天,在澳大利亞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就說了,「美國不會允許中國用經濟實力來擺平一切」。
同時,力量的變化也帶來了影響力的變化。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一方面堅決捍衛本國利益,一方面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當然,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觸碰到現今主導國美國的利益,也會引起周邊一些國家對於中國強大實力的擔憂。這些,都是亞洲戰略秩序轉型期的組成部分。
身處這樣一個轉型期,不同國家都給出了自己的應對措施。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用戰略定力和宏觀視角來看待他國的舉動,不能拘於一時,囿於一事。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澳大利亞的言論
美國
美國對於當前亞洲戰略秩序轉變的應對,可以從其防長馬蒂斯在本屆「香格里拉對話」的演講中體現出來。在演講中,馬蒂斯無時無刻不在強調美國對亞太安全秩序的承諾,無時無刻不在保證美國會繼續保持其在亞洲的存在。針對兩大關切地區,朝鮮半島和南海,馬蒂斯既肯定中國對朝鮮施壓,也強調美國會繼續與中國在此問題上合作;同時,指責中國在南海的填島行動,表示美國會繼續在爭議海域開展「自由航行」。
除此之外,馬蒂斯還再次向美國盟友做出承諾,美國會繼續加強聯盟體系建設,不會置盟友於不顧。這些都展示出,面對著戰略秩序的變動,美國選擇繼續維持其地區主導權以及原有的地區秩序。
馬蒂斯演講內容來源:華盛頓郵報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聲音在質疑美國放棄亞洲領導權,這主要是因為特朗普執政後美國推出TPP和巴黎氣候協定,並且要求其盟友承擔更多的防禦責任。但是,這些政策並不能說明美國要放棄領導權。
要知道,國家都是由利益驅動的,特朗普政府決定退出TPP和巴黎協定,是出於美國利益的考量,那麼維護美國主導權,就更是遵從於美國的利益了。畢竟,亞洲領導權要比一個貿易協定重要的多。
同樣有分析指出,美國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一反過去作風」的做法,事實上也是在試圖重新調試權力與責任的邊界,畢竟按照特朗普的視角來看,美國長期在國際上用過多的財力人力物力來鋪展的權力網,有些不可持續,必須調整 ——比如在北約,2001年,美國承擔軍費的比例是50%,而到了2016年,這一比例已上升至75%。
香格里拉酒店內,在回答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代表對於美國抗拒全球聯盟的詰問時,馬蒂斯主動提到美國20世紀初實行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政策,稱美國已經從中吸取教訓,不會重蹈覆轍。說這話的時候,香格里拉酒店外,美國兩艘航母「卡爾·文森號」和「隆納·雷根號」正在朝鮮附近海域巡演。
酒店內外,美國的戰略意圖明確且一致。因此,不能將特朗普政府在經貿等領域的一些表現混淆其中。
他國
本次「香格里拉對話」中亞洲各國對美國是否會放棄領導權的看法,也正反映了他們對於戰略秩序轉型的考量和回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其發言中皆表示,不能將美國退出TPP與不遵守盟約混為一談,他們認為美國會繼續信守對於盟友的承諾。其實,對於美國的這些亞洲盟國來說,當前的亞洲戰略秩序,已經讓他們產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
一方面,他們擔憂會被美國拋棄(abandonment),另一方面,他們害怕有一天會被美國拽入與中國的衝突之中(entrapment)。故而,他們一邊要支持美國以換取盟約的穩定,一方面又要減少中美發生重大矛盾的可能。日、澳首腦在本次「香格里拉對話」中的發言,正是體現了兩國對於美國的支持。美國盟友之外,其他亞洲國家也有自己的態度,很多國家對於美國是否堅持領導權仍存疑慮。比如,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希沙姆丁•海珊表示,自己還在嘗試確認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這些國家,有的會選擇一個模糊中立的戰略立場,有的則是傾向於中國開展安全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美國盟友和地區國家正在試圖建立一個小型非正式聯盟,以應對急速轉變的戰略秩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和越南開始著手進行安全合作談論,而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組成的五國聯防也正重新活躍起來。
路透社報道
未來
觀一域而知天下。在亞太地區,美國絕無可能將領導權拱手相讓,地球上的其他角落亦是如此。
就在「香格里拉對話」開幕前不久,特朗普完成了自己上任以來的首訪,先至中東,後訪歐洲。這廂安撫了中東協友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順手還賣了筆1100美元的軍火;那廂敲打了一眾北約盟友,以霸主之姿推開黑山總理。如果說退出TPP和巴黎協定,更多是出於美國國內利益的考量,那麼此番周遊列國,正是宣告美國不曾改變的雄心和地位。
雖然特朗普的許多國際政策還未最終成型,但美國在一段時期內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並不會改變。力量的對比會有此消彼長,但力量的絕對值則更具有參考價值。即便是輿論場上對特朗普有各種戲謔娛樂化的調侃,也不應小瞧了特本人及其團隊執政的內在理路。「美國優先」的政策取向可能會使其注意力暫時聚焦國內事務,但戰術性的後退也好、示弱也罷,往往也蘊含著未來力量更大的回擺。
中國當然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尤其在特朗普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一系列舉動的當下,國際社會也的確會寄予中國更大期望。但中國應當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冷靜對待各種「捧殺」式的言論。
我們當然應當承擔屬於自己的國際責任——以「一帶一路」、亞投行為典型代表的努力就屬此列,因為這寄希望于振興歐亞大陸經濟從而提振整個世界的經濟復甦;而在巴黎協定中,中國一樣致力於全球參與、共同治理,這是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真正多極化的格局。
當下的中國,不應為世界的紛繁複雜而「亂花漸欲迷人眼」,目光應該聚焦於團結一致地搞好國內的政治、經濟、民生等發展事務,紮實提高自己的軟硬實力,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地承擔國際責任,不惹事,也不怕事。
如同總書記對雄安新區的指示一樣,我們應當有「歷史的耐心」。只有這樣,才能「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