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些年的清宮劇如雨後春筍一般,得益于這些影視作品的不斷上映,很多人對于清朝尤其是清朝前期的一些曆史人物及事件都是如數家珍,這其中“九子奪嫡”最爲大家熟知和津津樂道。在康熙的這九個兒子中,大阿哥胤禔(zhi一聲)的存在感並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弟弟們忙著互相明槍暗箭地交鋒時,他卻始終被囚禁著,一直到死都沒放出來。作爲曾經領兵和噶爾丹作戰的副帥,首次冊封就被封爲直郡王的胤禔,他的人生可謂是斷崖式的兩個極端,前期的風光無限和後期的身陷囹圄,如此巨大的反差,只因爲他動了奪嫡的心思。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康熙的長子——愛新覺羅·胤禔的两段式人生经历。
出身說明
愛新覺羅·胤禔,原名保清,雍正即位后,避讳改名为允禔(我个人习惯称他为胤禔,但是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称允禔,望大家注意并见谅)。康熙十一年(1672年)出生,是康熙存活下來序齒(即進行兄弟排名)的二十四個兒子中的長子,康熙皇帝一共生了三十五個兒子,不過有一些沒來得及序齒就夭折了,實際上胤禔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在他前面還曾有過早夭的四個哥哥。
胤禔的生母是康熙的惠妃納喇氏,康熙四妃之首(順序:惠宜德榮)。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將惠妃和納蘭明珠描寫爲親兄妹,胤禔是明珠的親外甥。這種說法是源自于一部記載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的民間雜史《永憲錄》,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惠妃之父爲索爾和,索爾和爲末代葉赫貝勒金台吉之子德爾格爾的次子,而明珠之父是金台吉之子尼雅哈,即明珠與索爾和是同祖父的堂兄弟。
所以,這裏要劃一下知識點:明珠是惠妃的堂叔,是胤禔的叔外祖父,俗稱叔姥爺。
青年受寵
逐漸長大的胤禔從康熙二十二(1683年)年開始,跟隨康熙皇帝出巡,就此登上了大清的政治舞台:
(康熙二十二年)上奉太皇太後,出古北口避暑。命皇太子允礽、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隨駕。——《清聖祖實錄》
此後康熙的曆次出巡都隨侍左右:
上有巡幸,辄從。——《清史稿·列传·卷七·胤禔傳》
允禔在諸皇子中是比較聰明能幹的,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通過種種迹象能看出來,康熙皇帝很喜歡這個長子,甚至在康熙二十九年,第一次征討准格爾的時候,讓年僅十九歲的胤禔當了大軍副帥:
噶爾丹深入烏朱穆秦地,上命和碩裕親王福全爲撫遠大將軍,皇子允禔副之。——《清聖祖實錄》
只可惜在這次出征中,胤禔並沒有表現好自己。作爲副帥和主帥伯父福全發生了矛盾,他在軍中多有不法及違抗軍令的行爲,然後還惡人先告狀,向康熙皇帝打小報告誣陷福全。康熙這麽精明的一個人,豈能會被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孩子糊弄,爲了避免胤禔擾亂軍心,直接將他從軍前召回北京。等到福全班師回朝的時候,准備詢問福全實情。
上谕大學士等:允禔聽信小人讒間之言,與撫遠大將軍和碩裕親王福全不相和協,妄生事端,私行陳奏。留駐軍前、必致偾事,著撤回京。——《清聖祖實錄》
這時的康熙皇帝曾給胤禔下過一道很耐人尋味的谕旨:“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於法。”(《清史稿·列传·卷六·福全傳》)意思就是,福全是胤禔的伯父,肯定不會誣陷胤禔,如果二人的口供對不上,肯定是胤禔在搞鬼,一定要嚴加法辦。這道谕旨表面上是下給胤禔的,但實際上我覺得是說給福全聽的,康熙這麽精明的一個皇帝,肯定早就掌握實情了。但一個是親哥哥,一個是親兒子,他想和稀泥又不好明著說,只能用這種方式暗示福全。一旦福全真的把胤禔的事說出來,胤禔被法辦的話,前途肯定受影響。福全也是上道,一下子就明白了康熙的意思,畢竟哥哥再親也親不過兒子,真的將胤禔處理了,他自己估計也會被康熙記恨。于是福全一點沒咬出胤禔,痛哭流涕的說了句“我複何言!”然後把胤禔在軍中的過錯全攬到自己身上了。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是真的喜歡這個長子,不僅年紀輕輕就給他立軍功的機會,出了差錯還找人頂罪。此後在康熙三十五年的時候,胤禔再次跟隨康熙親征准格爾,不過有了上一次的教訓,康熙這次並沒有給胤禔太多的權力,只是參議軍情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因爲上一次的事情,對胤禔的喜愛減少了。不過即使這樣,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規模冊封皇子的時候,胤禔還是被封爲直郡王。此後康熙巡視永定河堤,安排了清淤疏通的工程,也是讓胤禔總領。
總的來說,青年時期的胤禔,雖然有過嚴重錯誤,但還是康熙比較喜愛的一位皇子。
牽涉奪嫡
二阿哥胤礽在兩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立爲了太子,此後康熙悉心教導,作爲大清的接班人來重點培養。因此,我覺得最初的時候,胤禔這個哥哥以及其他的兄弟們,應該是安分守己,沒有太多的想法。不過隨著胤礽種種倒行逆施,乖張暴戾的行爲不斷出現,明眼人都能看出其儲位不穩,于是這才有了兄弟幾個“九子奪嫡”的大戲上演。
這其中,作爲皇長子的胤禔,自認爲奪嫡的幾率很大。當然,胤禔確實有一些優勢,一共有三點:
- 一是年齡居長。畢竟按照封建禮法“嫡長子繼承制”來看,一旦沒有嫡子了,剩下的人就要按照年齒排序來確定繼位順序。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清朝在康熙朝這才第一次立的太子,之前的皇太極、順治、康熙幾個皇帝,沒有一個是按照封建禮法繼位的,除了“立嫡立長”以外,還可以“立賢”。因此,年齡最長的優勢並不是很明顯,一個“祖宗家法”就能駁倒。
- 二是其母惠妃是和康熙朝權臣明珠同族。明珠是他的叔外祖父,雖然被康熙罷黜在家,政治生命結束了,但其家族勢力仍不容小觑,他的兒子揆敘仍然在朝,而且很受康熙看中。而且葉赫那拉氏是滿洲大姓,胤禔能得的助力不少。不過,福禍相依,明珠一族的支持雖然是優勢,但也是劣勢,畢竟明珠就是因爲結黨營私而被康熙罷黜的,胤禔如果真的得到了大力支持,說不定就是八阿哥胤禩的下場,因爲受擁戴而遭到康熙的猜忌了。
- 三是康熙的寵愛。作爲康熙的長子,陪在康熙身邊最久的兒子,胤禔確實很得康熙寵愛,只不過帝王的寵愛並不專一,除了胤禔外康熙對太子胤礽、十三阿哥等人同樣也很寵愛,而其他的阿哥也不差。
因此可以看出,胤禔並沒有很明顯的優勢。同時,太子仍在位,具有先天優勢,三阿哥在文人中聲譽頗佳,八阿哥逐漸獲得朝臣們“賢明”的口碑。胤禔想要奪嫡,只能動用一些非常手段了,而這也正是胤禔囚禁半生的發轫。
利令智昏
時間來到了波谲雲詭的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終于要被廢了。我猜胤禔初聽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定會暗自竊喜,心中感歎,他找來的喇嘛巴漢格隆果真有點法力,魇鎮之術生效了。
只可惜康熙皇帝當頭一盆冷水潑了過來。在駐跸塞外行宮的時候,康熙召集王公、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當面下谕,說出了自己要廢太子的決定,但這其中,把大阿哥的儲位之望也給滅了:
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爲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爲皇太子。——《清聖祖實錄》
估計是胤礽出事之後,胤禔一時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有些上躥下跳,加上群臣之中有人覺得太子被廢後,以大阿哥爲長,又有葉赫那拉氏的支援,可能胤禔要被立爲太子了。這些風聲傳到了康熙的耳中,爲了平息謠言,這才在說明太子罪行的谕旨裏特意把胤禔也加進去了。但是胤禔仍不死心,覺得自己還有機會,想要挽回康熙的歡心,于是向康熙進行了那次決定自己後半生的建言:
“允礽所行卑汙,失人心。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禩必大貴。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清史稿·列传·卷七·胤禔傳》
這才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胤禔利令智昏,居然迫不及待地向康熙建議殺了胤礽,甚至十分“體貼”地替康熙考慮,不讓他承擔殺子的惡名,暗示由自己出手。他就沒想到,殺子是惡名,殺弟也是惡名,康熙向來推崇仁義孝悌,別的弟弟們父慈子愛,兄友弟恭還來不及,他這居然直接把想殺胤礽的心聲吐露給了康熙,只能說他被廢太子以來的大起大落弄昏了頭腦。
我可以肯定,胤禔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這麽愚蠢的,這個人應該也是很有心計的。我們可以看他上奏康熙的話中,還有一句“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禩必大貴”,很多人解讀這句話的時候,都認爲這是胤禔在康熙下谕旨後,覺得自己儲位無望,轉而支持八阿哥胤禩,甚至還有些人將胤禔歸爲“八爺黨”。確實胤禩由于生母出身位份太低,幼年時由胤禔生母惠妃撫養,雍正年間由于胤禔被圈禁,惠妃出宮還榮養于八阿哥府上,兩個人或許關系比別人會親密一些。但我覺得在皇位這種“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胤禔不會這麽無私的。
還是來解讀這句話以及它引出的事情。這句話提到的“術士張明德”,是一個能掐會算的江湖異人,如果胤禔真的是擁護胤禩,那麽他應該誇胤禩賢明聰慧之類的拜年話。他特意提到胤禩找人算命,還“大貴”,一個皇子還算命,那是算什麽呢?肯定是算能不能當皇帝啊,總不能是算姻緣吧,從側面說明了胤禩是謀奪儲位心懷異想。這就是明明白白的明褒暗貶,明著說太子的事,不經意間看似誇胤禩,暗中把他也帶進去了。後面康熙皇帝果然徹查張明德一案,胤禩也是從這開始失去了康熙的歡心,胤禔的目的總算達成了一部分,但只可惜是損人不利己。
圈禁半生
當胤禔說出殺胤礽的那一番話後,他的政治生命基本就結束了,對于這樣一個想殺手足兄弟的人,康熙皇帝下旨嚴厲斥責:
上怒,诏斥允禔凶頑愚昧,並戒諸皇子勿縱屬下人生事。——《清史稿·列传·卷七·胤禔傳》
得到這個消息後,三阿哥胤祉坐不住了,他手中握著胤禔的小辮子,之前情況不明,怕康熙真有立胤禔的心,沒敢上奏。現在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于是將胤禔夥同喇嘛巴漢格隆魇鎮太子胤礽的事全抖出來了。這下胤禔是徹底萬劫不複了,如果之前只是心腸歹毒,頂多被厭棄,這下證據確鑿了,不僅有心,而且早有行動。
于是胤禔就此被奪去爵位,圈禁在自己的府中,從康熙四十七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27年裏,胤禔從中年到老年的後半生,就此定格。前半生的輝煌一朝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後半生的悲慘囚禁。實際上他也不算特別悲慘,至少是在自己府中囚禁,關起門來還是一家之主,胤禔估計也看得開,自從囚禁之後,他居然又生了9個女兒11個兒子,至少作爲愛新覺羅的子孫,開枝散葉這方面,他還是有功的。胤禔去世之後,雍正皇帝稍稍顧及手足之情,以貝子的禮儀進行殡葬,因此《清史稿》寫胤禔時,前面的名頭是“固山貝子品級”。
大阿哥胤禔的故事就說到這,九子奪嫡中,他年齡最長卻也是最早出局的人。胤禔的下場雖然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很差,相比被雍正皇帝狠狠打擊報複的八阿哥九阿哥,總的來說,他還是幸運的。
我不編造故事,我只是曆史的搬運工。關注我的ID:大黃扯點曆史,不斷更新原創文章,期待與你交流。
附幾篇我寫的關于“九子奪嫡”的文章,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