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開始,荷蘭正式改名了!”德國《焦點》周刊29日報道稱,荷蘭政府28日正式宣布,從2020年起,該國對外宣傳一律改用正式國名“尼德蘭”(Netherlands),而不再是昵稱“荷蘭”(Holland),以重塑更積極的國際形象。
根據荷蘭政府的決定,自明年1月起,所有荷蘭企業、使館、政府部門和大學等機構,對外一律使用正式國名“尼德蘭”。同時,政府也希望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及歐洲電視歌唱大賽上使用正式國名。這項正名計劃將花費20萬歐元。
荷蘭政府希望通過“改名”,提升該國的國際形象。正名計劃還包含推出新的國家形象標志——將使用了20多年的“荷蘭”一詞與國花郁金香組成的形象標志,改成“尼德蘭”橙色縮寫字母“NL”的圖案。
猶如人們習慣于用“英格蘭”泛指整個英國, “荷蘭”也是個以偏代全的稱謂
荷蘭的正式國名叫荷蘭王國,荷語爲“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簡稱“Nederlanden”。英語是“The Kindom of the Netherlands”,簡稱“The Netherlands”。荷語“Nederlanden”譯作尼德蘭,意爲“低地”,原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地勢低窪的地區。到了16世紀初,尼德蘭因王室聯姻和繼承關系歸屬西班牙統治。
在外語中,荷蘭亦稱“Holland”,中文譯名“荷蘭”即由此而來。“Holland”一詞來源于“Holtand”(“樹木之國”)。猶如人們習慣于用“英格蘭”泛指整個英國一樣, “荷蘭”也是個以偏代全的稱謂,嚴格地說,它只是尼德蘭12 個省中的一個省——荷蘭省(後來分成包括阿姆斯特丹的北荷蘭省和包括鹿特丹、海牙的南荷蘭省)。1581年,以北部的荷蘭省爲中心,荷蘭人民掀起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獨立運動,北部七省聯合起來,成立尼德蘭聯邦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新共和國把因地形命名的國名“尼德蘭”作爲正式稱號。由于荷蘭位于其他六省之首,在繁榮新生國家經濟、使該國跻身于歐洲強國之列功績顯著,人們就用“荷蘭”借以代表該國國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Holland”已泛指荷蘭全國,荷蘭政府的官網也使用Holland.com。
“以前對外宣傳,只推廣國家的一部分,有一點奇怪。”荷蘭外交部一名發言人說。事實上,“荷蘭”指的是該國12個省份中的兩個省份,包括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省以及鹿特丹、海牙所在的南荷蘭省。這兩個省份早在19世紀就成爲該國的經濟和財富中心,之後一直在荷蘭對外宣傳中處于“中心地位”。
嚴格地說,“尼德蘭”才指代其全國12個省份。此次停用“荷蘭”(Holland)作爲國家別名,該國外交部發言人向外媒表示:“如果僅僅在海外推廣國家的一小部分,即‘荷蘭’,會顯得有些奇怪。”據報道,從2020年1月開始,趕在東京奧運會及第65屆歐歌賽舉行前,荷蘭政府要求所有公司、大學、使館及政府機構統一改用該國官方稱謂“尼德蘭”(Netherland)。此外,荷蘭旅遊及會展委員會此前使用一束橙色郁金香與“Holland”字樣作爲宣傳標志,如今統一被改爲大寫的“NL”字符,即“尼德蘭”縮寫。外媒透露,改名不僅事關承認其他省份,還涉及一項振興旅遊業的新戰略,會幫助其他相對不那麽有名的地方吸引遊客。
突出“荷蘭”的對外宣傳方式,造成了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的過度旅遊。觀光客一窩蜂湧入擁有郁金香花田、風車村、國際法庭等景點的這兩個省。像擁有85萬人口的阿姆斯特丹,去年接待遊客近1900萬,幾乎所有去荷蘭的遊客都去了阿姆斯特丹。這也導致阿姆斯特丹異常擁擠,並衍生出各種問題。相反,其他省份則較少有人踏足。荷蘭政府希望,正名計劃可以將遊客分流到其他省份,讓這些省份也享受旅遊商機。
這項正名計劃並不僅僅局限于旅遊行業。它也將有利于荷蘭各地吸引國外投資,以此更好地推銷荷蘭産品,吸引國際學生等。
但荷蘭正名計劃卻遭到海外網民的吐槽。一些網友認爲,“荷蘭”比“尼德蘭”更能代表這個國家的現代形象,大家都知道“荷蘭”代表整個國家,改名是多此一舉。
曆史上的輝煌和今天的不同凡響
從西班牙獲得獨立後,荷蘭逐步發展成爲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在17世紀,它的商船數目超過所有歐洲商船的數目,因此被稱爲“海上馬車夫”,成爲繼西班牙之後的最大殖民國家。它在北美建了一個新的“阿姆斯特丹城”,就是今天的美國紐約。它在南洋建了一個叫“巴達維亞城”的殖民據點,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馬克思曾援引19 世紀初德國學者古·居利希的话评价说,其时,荷兰“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經曆了“黃金時代”的輝煌,荷蘭也開始走向衰落。17 世紀後期,荷蘭在海上被英國打敗,在陸上敗于法國,戰敗後終因國力有限而未能恢複往日的輝煌。荷蘭人很實際地看清楚了帝國夢不再,所以“我們是小國”的訊息充滿整個社會。荷蘭有一種明信片, 上面印著要用放大鏡才能在地圖上找到的尼德蘭。荷蘭人認爲,由于自己國家很小,要和別人做生意就要學習別人的語言、了解對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需求。所以荷蘭人一般都懂三種語言:荷蘭語、英語、德語或法語。會四五種語言的人也不罕見。這大概就和他們的憂患意識有關。
雖然昔日的輝煌不再,今天到了荷蘭,你依然就感受到她的不同凡響。初到荷蘭,橫無際涯的郁金香,傾刻就會占滿人們的視野。對于她的美麗,沒人能比法國文豪大仲馬說得更到位:“豔麗得令人睜不開眼睛,美得令人透不過氣來”。面積比我國甯夏還小的荷蘭,還是世界第三大農業出口國,其花卉年出口額占了世界市場的43%,光是郁金香的品種就有三千多個。漫天的草地和斜坡上,星羅棋布般悠閑吃草的花奶牛,是荷蘭人精心培育出來的奶牛良種,荷蘭的牛奶及其乳産品以其質量上乘,一直成爲世界市場上的搶手貨。說到乳産品,還不能不提一提荷蘭的“起司”(cheese),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奶酪。荷蘭是世界出口奶酪最多的國家。
“低窪之國”爲什麽能長期存在?
尼德蘭意爲“低窪之國”、“低地之國”。在其4萬多平方公裏的國土中,約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其最高處在國土東南角,號稱全國“屋脊”,海拔也不過300米。
荷蘭全國60%的人口,集中住在西部低窪地帶,最低處比海平面低6.7米。17世紀著名的荷蘭王宮就是建在13659根木樁上,市內到處是水,住宅區就像島嶼,用橋梁連接起來。荷蘭曾無數次遭受北海的入侵,洪水不僅吞噬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還將千裏沃野變成新的海洋。
今天到了荷蘭,依然能看到一座座分布于海邊、湖邊的風車,這是當初他們的祖先與惡劣環境作鬥爭留下的物證。當年圍海造陸時,就是用它來作爲抽水的原始動力的。
那麽,荷蘭又是憑什麽生存至今呢?“上帝造世界,荷蘭人造荷蘭”,這是荷蘭人的豪言壯語。千百年來,荷蘭人民爲了生存不斷與大海搏鬥。自13世紀起,荷蘭人就開始修建堤壩、運河、水閘等水利工程。曆經幾個世紀,一整套防水系統已經形成。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須德海圍墾工程,從1927年開始,曆時5年多,直到1932年5月在西北部的北海和須德海相通處,築起世界第一攔海長堤,全長30千米,寬90米,高出海面7米多。工程量之大,世所罕見。荷蘭人還花了近50年時間填海造田,在原須德海內分批建成五個圍坑區,硬是造了荷蘭的第12個新省,荷蘭耕地面積因此增加了10%。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地勢低窪、陸岸破碎的西南海岸,荷蘭人又開始動工修建規模更宏大的“三角洲工程”。
人類在爲生存發展與惡劣環境所作的鬥爭,其精神和方法何其相似!我們的祖先也有類似的故事和精神,叫“愚公移山”。據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從太空和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只能看見兩件人工建築物: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