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5G資費出爐,6G研發啓動,通信技術的叠代前所未有地抓人眼球,刺激著各行各業和普通用戶的神經。
“從4G到5G,比以往任何一代移動通信的更新換代都更具革命性。”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親身參與了從1G後期研發至今的全過程,“以前我們基本是在純CT領域、線性的軌道上發展,致力于搭建一個滿足老百姓需求的、網絡更快更強的水平的平台。但從4G到5G不同,我們進入了一個IT、 CT、DT領域深度融合的大時代,同時在搭建跟一個水平平台共存的很多垂直平台,每個垂直平台都可以針對不同行業場景的需求,進行動態的優化和配置。”
在她看來,無論是産品設備、技術標准還是産業之間的跨界融合,甚至應用場景、資費方式,5G時代都不同以往。“這種非線性、多維度的拓展,是5G網絡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機會。”易芝玲說。
綠色、智能相輔相成
“我們的網絡是全世界最‘綠’的。”易芝玲表示,從2011年5G研發開啓時,團隊就在節能降耗上下了大功夫,在材料、器件、設備、站點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發工作。從底層架構起,5G在標准設計、參考信號設計、物理結構上都最大化地考慮了節能,如果用歸一化的比較,5G比4G能效提升了4倍。“運行一個比特所需要消耗的電量,5G是4G的1/4。”她解釋說。
但相較之下,5G需要提供的流量、速率都大太多,又有大帶寬及大規模天線陣基站做高複雜度的信號處理,以及高密度站點的部署,整體來講,5G的絕對功耗確實要大得多,降功耗、降成本是整個5G産業鏈的共同訴求。
她對基礎研究的突破抱以厚望,比如材料。“我們和石墨烯行業合作,希望用石墨烯協助基站的散熱,已經做了一些原型,在開放參考設計方面也在引進類似技術。針對降功耗增能效的問題,我們在持續努力。”
近幾年來,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的快速發展也影響著5G網絡建設本身。“智能化是很大的機會,我們從2015年開始思考無線大數據以及網絡內生智能的可行性。過去幾年已經有了一定進展,比如自動化多網協作優化參數配置以節能降耗,自動化預防檢測根因分析,等等。但如何更深入地把智能化引入管理、控制、調度、空口等各個層面,真正實現網絡的全方位智能化,現在還在初步探討階段。這也是5G的第二、第三階段,甚至6G的重要工作。”易芝玲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低時延、高可靠之外,通過5G網絡架構的軟件化重組,很多原本部署在核心網的功能在新的網絡架構上可以下沉到網絡邊緣,同時接入網也是靈活的、可重組的,這加速了5G賦能千行百業的可能性。
與垂直行業深入結合
“目前來看,在5G産業鏈發展的技術路線圖上,我們在按照各個階段性目標推進,但這條路會很長,5G的工作剛剛開始。”在易芝玲看來,對于全世界任何一家運營商來講,匹配和滿足用戶的需求都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5G時代的大規模産業用戶。
“5G開源最重要的是賦能各個垂直行業,其實現在針對不同行業,我們已經有了對應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的初步方案可能無法百分之百正中産業需求的核心,所以還需要花大量時間讓跨産業之間彼此了解和建立信任。”易芝玲說,“運營商在這件事上一直在努力。我們跟垂直行業不斷溝通,2017年就成立了5G聯創中心,搭建開放平台,和不同産業夥伴探討解決方案。半年前已經有超過500家企業參與,其中超過400家來自其他行業。”據她介紹,中國移動已經梳理出100多個垂直領域的應用場景,橫跨教育、農業、醫療、金融等十幾個不同行業,希望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泉湧式的落地”。
而對于個人用戶來說,4G網絡已經提供了非常強大的能力,“must have(必須要有)”的服務都做好了,現在要做的都是“nice to have(有了更好)”。“怎樣依靠5G網絡開發出老百姓願意爲了這樣的服務而付出相應代價的應用,值得好好研討。”易芝玲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可以找到一個健康的平衡點——我們提供得起這樣的服務,老百姓也覺得值得,後面更重要是跟各行各業結合後,不只改變生活,還帶來社會生産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方位改變。”
“我們預期明年在所有地級城市都能提供5G服務。”易芝玲說,“從系統的核心技術來講,我們絕對與全球最領先的水平不相上下,但是我們確實還有一些短板,比如核心元器件、操作系統等,不過國內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長期的技術積累,希望未來三五年能夠看到爆發性的成果,在這一場深度融合的大變革中掌握自主創新的完整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