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22名骨髓捐贈者在非營利機構“骨髓捐贈計劃”的頒獎典禮上獲頒獎牌,表揚他們舍己爲人的精神。該計劃的受惠者也得以在典禮上,與他們的“恩人”見面。
陳勁禾 報道
今年8歲的Ryssa天生骨髓生産過多的白血球,需要替換骨髓,以保住性命。
在兩萬分之一的概率中,她“遇”到了與她基因標記(genetic marker)吻合的陳志勤(28歲,項目經理),得以替換骨髓,重獲新生。
這兩個素昧平生的有緣人昨晚在非營利機構“骨髓捐贈計劃”的安排下,在捐贈者頒獎典禮上相會。
內向害羞的Ryssa把一束花遞給陳志勤,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陳志勤受訪時說:“這場驚喜對我意義重大。按照捐贈計劃的條規,病人不會知道捐贈者是誰,我們也不知道骨髓移植成不成功。現在知道我真的幫得上忙,很讓人安心。”
Ryssa的母親程詩麗(42歲,家庭主婦)說:“人家不認識我們,還可以做到這樣,我覺得他很偉大。真的很感謝他。”
骨髓捐贈一般上是匿名進行的,因爲隱私或地理差距的考量,捐贈者與受惠者見面的案例頗爲罕見。
骨髓捐贈計劃會長普賴爾(Jane Prior)受訪時說,就算見面,也要等骨髓移植一年後才行。她說:“骨髓捐贈的過程對雙方而言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牽絆。萬一病人接受骨髓移植後,還是不幸逝世,捐贈者可能會受到打擊,所以我們要觀察病人的情況一段時間,才決定雙方是否適合見面。”
陳志勤昨晚同另外21名本地骨髓捐贈者,由內政部兼律政部長尚穆根頒發獎牌,以表揚他們舍己爲人的精神。
頒獎儀式由骨髓捐贈計劃在新加坡藝術學院舉辦,尚穆根是該機構的名義贊助人(patron)。
骨髓移植是血液病首選療法
骨髓移植是多種血液病的首選療法。根據骨髓捐贈計劃提供的資料,本地每天有六人診斷出患有血液病,若不進行骨髓移植,他們可能會死亡,而隨時有至少50名病人需要適合的骨髓救命。
目前有超過7萬5000人注冊爲骨髓捐贈者。該機構希望在2015至2018年三年內,吸引多5萬人注冊,尤其是注冊簿中爲數較少的馬來人與印度人。
一般上,只有在同樣種族者當中才能找到適合的骨髓。
自上一屆于2015年舉行的頒獎儀式至今,共有50多名本地捐贈者把骨髓捐給本地,乃至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法國等地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