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東北約200公裏,是巍巍太行山的北端,列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便位于此處。《大唐神州感通錄》曾這樣描述:“代州東南,有五台山者,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裏,勢極崇峻。上有五台,其頂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山下有清涼府。經中明說,文殊將五百仙人住清涼雪山,即斯地也”。自東漢永平年間,天竺高僧迩葉摩騰、竺法蘭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古刹白馬寺後來到五台山建寺起,到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先後建成寺廟300多座。加之曆朝帝王對五台山敕建扶植,高僧輩出,佛法弘博。所以,五台山以建寺曆史悠久和規模宏大成爲舉世矚目的佛教聖地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作爲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聲名顯赫,五台山古名清涼山,而佛祖釋迦牟尼曾說:東方有國,名曰震旦,其土有山,號曰清涼。于是這座東方聖山2000多年來香火不斷,悠久的曆史和神奇的傳說,造就了五台山佛學昌盛、生生不息的一方佛法世界。
五台山周長250公裏,總面積2837平方公裏。截止2018年底,五台山有寺廟禅院86處,其中多爲曆代封建王朝敕建寺院。而這其中香火最旺、最爲靈驗的寺廟,據說就是五台山大白塔側的五爺廟。
五爺廟是五台山衆多寺廟中香火最最旺盛、朝拜最最火爆的地方,沒有之一。因爲五爺廟是求財的廟宇,而且是“有求必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求財!有求必應!求財!有求必應!求財!有求必應!!!五爺廟前地勢開闊,當年是清朝曆代皇帝朝台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皇城”與五爺廟之間的廣場,終年湧動著數萬虔心禮佛祈福者。
傳說當年五台山地區酷熱難耐,爲了給人間帶來清涼,文殊菩薩從東海龍王那裏借來清涼石讓五台山變得風調雨順、清爽宜人,但是龍王的五個兒子卻失去了行雲布雨的寶貝,于是趕來大鬧五台山並將五座山峰削爲平台,文殊菩薩施展法力收服五龍令其分鎮五峰造福五台,此後人們感念五龍的恩德建此廟加以供奉。
傳說龍王第五子名叫聖衍,素有慈悲之心,在感知觀音菩薩欲往南海弘法利生的宏願後,不畏千難萬險,自願追隨觀音菩薩救度南海衆生並爲觀世音菩薩永鎮南海,護佑九州風調雨順。聖衍的系列善行,感動了如來佛祖,親封他爲“天下第一財神”,並賜予聖衍應化五身的法力和神通法器“聚寶盆”,自此聖衍有求必應,應之必靈,人們尊稱爲“龍五爺財神”。
五爺廟前庭別致莊嚴,雖然限于地形面積規模較小。但是過庭兩側均置放有半副銮駕:龍頭杖、三塵兩刃刀、飛龍兩刃刀、青龍偃月刀、飛龍刀、朝天镫、提镂槍、萬字槍、荷包大槍、丈八蛇矛、竹節金笊籬、雲棒、蓮座荷風錘、平字禅仗、蓮座禅仗等。要知道,銮駕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最高規格,只有皇帝巡遊時才用以烘托隆重威嚴的氣氛。在五爺廟裏擺放銮駕,恐怕全國也絕無僅有。
五爺廟身後大白塔始建于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傳說釋迦牟尼佛滅度後,肉身煉就八萬四千枚舍利,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廣布于大千世界。五台山獨得其一,藏于大白塔地宮之中。大白塔由尼泊爾巨匠阿尼哥設計建造,高75米,周長83米,在紅牆碧瓦的寺廟群中卓然獨立,蔚爲壯觀,堪稱五台山的地理坐標。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爲世界五大佛教聖地。遊覽五台山,如果時間和體力不夠,那麽有個最佳方法,就是直上黛螺頂(乘索道或騎馬或徒步)。黛螺頂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爲現名沿續至今。傳說乾隆皇帝數次朝拜五台山均受天氣阻礙未達成五峰均拜之願,于是五台山主持絞盡腦汁將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也就有了”不登黛螺頂,不算台山客”之說。佛陀遙指清涼界,萬善俱歸般若門!只求我佛大慈大悲,庇佑芸芸衆生,祛除新冠病毒,還我人間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