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道教宮觀
『道教名址』TOP01北京東嶽廟
東嶽廟廟宇輝宏壯美 ,占地96畝,各種建築600余間。由中路正院及東、西跨院組成,共有七進院落,融集廓院式 、四合院式布局爲一體,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
此外,東嶽 廟還有育德殿、玉皇殿、真武殿、鬥母殿、文昌帝君殿等衆多風格獨特的建築,還有一座清 幽雅致、秀木奇花遍布的大花園。東嶽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的建築藝術及規模在全國寺廟中也是位居前列。
東嶽廟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間,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原占地六萬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出資興建,主祀泰山神東嶽大帝。後經明、清兩朝的不斷擴建,形成由中院、東院、西院三院組成的規制宏麗的古建築。廟內主要殿宇有岱嶽殿、育德殿、廣嗣殿、阜財殿、炳靈公殿、三茅君殿及七十六司庑殿等。現存石碑九十余座,其中以元代書法家趙孟兆頁撰寫的《張留孫道行碑》最爲著名。育德殿內陳列的天、地、水三官木雕像,成于明代成化年間,堪稱中國道教神像雕塑藝術的精品。
廟門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綠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爲“永延帝祚 ”,據傳爲明代嚴嵩所書。
『道教名址』TOP02北京白雲觀
白雲觀坐北朝南,分爲中、東、西三路以及後院計四個部分,占地面積1公頃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閣等建築,配殿、廊庑分列中軸兩旁。山門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門,爲一四柱七樓木結構牌坊,正樓前後有額,前書“洞天勝境”,後書“瓊林阆苑”。山門建于明代,面闊三間,單檐琉璃瓦歇山頂,漢白玉雕花拱券石門,檐下額書“敕建白雲觀”,門前有石獅、華表等物。棂星門外有磚砌照壁,壁心嵌“萬古長春”字樣的琉璃雕磚。
山門內爲靈官殿,原爲四帥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內奉王靈官像。靈官殿後東西兩側有鍾鼓樓,爲方形二層建築,東爲鼓樓,西爲鍾樓,與其他寺觀布置相反。其後爲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闊五間,三間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頂,殿內供玉皇大帝神像,現兩側的萬曆年間鑄造的銅像爲他處移來。老律堂原稱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後,爲觀內道士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面闊三間,勾連搭建築,前出月台。殿內供奉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塑像,丘處機居中,殿內正梁上懸康熙禦書“琅簡真庭”橫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銅騾一騎,原爲東嶽廟之物,後移至此處。
丘祖殿爲老律堂後一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築,始建于金正大五年(1128),名處順堂,清康熙年間改爲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爲今名,是全真龍門派後裔奉祀丘處機的殿堂,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殿內塑有丘真人和二脅侍像,有瘿缽置于石座上,相傳爲宋代遺物,爲乾隆帝所賜。
三清閣和四禦殿是與丘祖殿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兩層,上爲三清閣,下爲四禦殿,面闊五間,前出廊,是白雲觀中路北端的頂點建築。三清閣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禦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閣兩側有轉角翼樓相通,東爲藏經樓,原藏有明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後移交北京圖書館。西翼樓爲朝天樓或望月樓。三清閣後爲雲集園,是白雲觀的後院,也是觀最北端的建築。雲集園始建于光緒十三年(1887),園中以戒台、雲集山房爲主體建築,另外尚有雲華仙館、友鶴亭、妙香亭、退居樓等建築點綴園中。雲集山房面闊三間,周以圍廊;戒台位于其南,北向,爲傳經受戒之所,其兩側有遊廊迂回,後有假山橫亘。整個後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
呂祖宮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複興門北順城街15號。是道教全真龍門派著名宮觀。相傳呂祖宮的火神很靈驗,因此從清到民國末年,這裏的香火一直特別旺盛。
呂祖宮始建于清代。坐西朝東,山門的石門額上書“古刹火神廟”。山門內西爲火神殿3間,北爲文昌殿3間,南爲呂祖閣3間,火神殿後有娘娘殿3間,是北京市道教協會的所在地,爲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史料記載宮觀始建于明。因爲清時觀內一道人爲清廷一位娘娘治好病後,得皇家敕封,而更名爲宮。呂祖宮傳說系白雲觀隸屬的一座火神廟,清鹹豐年間,清代道教大居士葉合仁出資將火神廟重修改建爲呂祖宮,嗣傳道教全真龍門派法脈。
『道教名址』TOP04北京火神廟
曆史
火神廟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萬曆三十三年,朝廷鑒于紫禁城內宮殿連番失火,將原廟改建爲“碧瓦重閣”,有火祖殿、隆恩殿、萬歳景靈閣、輔聖殿、弼靈殿等,成爲國家祭祀場所。乾隆二十四年重修,時有火祖殿、靈官殿、鬥母閣、萬夀景命寶閣等,門及後閣已改鋪黃色琉璃瓦。
1949年後,火神廟被單位和居民長期占用,年久失修。1984年5月24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經過中國道教協會和西城區政府多次磋商,于2002年6月11日由中國道教協會闵智亭會長等主持了第一期修繕工程啓動儀式,占用單位和居民的陸續搬遷、騰退。2005年9月,又啓動了第二期修繕工程,恢複原貌。2010年12月12日,在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的主持下,舉行了修複竣工開放暨神像開光慶典,重新成爲道教活動場所。
2011年5月10日,荷蘭政府將一個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鑄造的香爐贈還中國,由北京市文物局安放于廟中。這尊鐵香爐鑄造于乾隆,原本屬于一間火神廟,一百年前被荷蘭駐華大使館收藏保存。
龍王廟位于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挂甲峪村。挂甲峪山清水秀,林木蔥茏,實是欲界之仙都。
此地隋代、唐代時已建有龍王廟,屢有興廢。2005年,地方政府原址複建。2008年10月7日,舉行了道教活動場所頒證儀式。
東配殿:爲三官殿,卷棚頂三間。三官大帝聖像皆戴九梁冠,捧圭端坐。南北壁繪“蟠桃會”和“三官巡天圖”。
西配殿:爲財神殿,卷棚頂三間。供奉文財神比幹,藥王孫思邈及關帝。財神烏紗紅袍皂靴,執如意,捧元寶;藥王執葫蘆和金丹;關帝捋須閱《春秋》。南北壁繪“關帝聖蹟”和“尋醫問道”。
『道教名址』TOP06北京市平谷興隆觀
北京市平谷峨眉山村“興隆觀”始建于唐鹹通年,興勝于明清兩代。1942年毀于日軍戰火,2002年對當初的興隆觀進行複建,恢複其千年道場的模樣。經過4年時間的重建修複,素有千年古刹之稱的平谷興隆觀于2007年3月4日(正月十五)開光迎客。開光法會的同時,北京市宗教局給予興隆觀頒發“宗教活動場所證書”,並從北京其他道觀征請了8名道士,常駐該地,弘揚道教文化。道觀修複後,每逢道場或齋礁之日,善男信女雲集于此,促心向善、頂禮膜拜,爲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桃源觀,原名妙峰庵,是建國以來北京市海澱區第一所正式開放的道觀,位于海澱區聶各莊鄉西山鳳凰嶺上,原來爲妙峰庵所在地。妙峰庵建于明代,後焚毀。
桃源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7年),坐落于鳳凰嶺東北平緩的山谷砌壩上,掩映于山巒綠樹叢中,稱爲“妙峰庵”。因地處偏辟,俗稱“旮旯庵”。該觀初建時有兩座殿堂,第一座殿堂爲“靈官殿”,中間供奉豁落元帥王靈官,兩側供奉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第二座殿堂爲正殿,名 “三清殿”,供奉元始、靈寶、道德天尊爲三清。殿堂之間建有兩配殿。大殿後有石碾、石磨和清泉等。
呂祖殿:供奉純陽祖師 像、趙避塵像。
觀音洞:在呂祖殿旁。相傳開鑿于金代,洞內供奉慈航道人。
桃源殿:爲通過三清殿的過殿。前有十二生肖石像。
修仙洞:桃源殿旁有通往飛來石塔的天梯。天梯上有一洞,相傳爲正陽祖師修煉之所。洞內供奉正陽祖師像。
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前廊西側供奉太乙救苦天尊。
『道教名址』TOP08北京通州佑民觀
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長周從善奏請賜觀額曰:“佑民觀”沿稱至今,但民俗仍稱裏兒泗廟。觀占高地十余畝,坐南朝北,觀前即運漕之大運河,觀內祭奉金花聖母銅像,俗稱娘娘廟。明萬曆十年,漕運總督湯世隆爲佑漕運,奏請神宗生母、永樂店人,慈聖太後李氏重修,李太後向慕金花聖母之神,此觀又在其家鄉運河岸邊,多有捐資布施。崇祯八年(1635)倉場侍郎程注,管河禦史禹好善合力重修。清順治皇帝于順治八年(1651)慕名而來,親到觀中上香求子,賞銀五百兩,又經通州紳士田文孝募捐三百兩,用以修繕和香火之資,後經乾隆、光緒、民國等多次維修補建。
佑民觀四進院落,東邊兩進跨院。臨河四柱三樓式牌樓一座,懸山筒瓦調大脊,五昂鬥拱,丁頭雀替,頗顯壯觀,集磚塑、石雕、木刻于一體,精致典雅,與河水輝映。正南一額:“賜佑民觀”,北面一匾:“保障漕河”。金光耀眼,麗日生輝。山門三間,硬山筒瓦調大脊,關帝殿三間,羅漢殿五間,勾連搭二券,金花聖母殿五間及玉皇閣五間。殿脊吻獸精致,細刻精雕。每重殿各有配殿三間,供奉藥王孫思邈,白面靈官達摩,文王後妃及眼光娘娘泥塑伸像。各殿之間有廊相通,整個建築結構一體緊湊,殿頭硬山、懸山、歇山皆有,蘇式彩畫,旋子彩畫,和玺彩畫,佛道故事,重彩工筆,三交六碗隔扇,八角套方棂窗,泥塑像栩栩如生,工藝精美。
青龍觀位于昌平區南口鎮,建于明末清初,在曆史上是當地信衆祈雨的重要場所。青龍觀的恢複,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從提出申請到恢複,只用了半個月時間。這是北京市道教協會成立以來恢複的第三座道教宮觀,也是昌平區恢複的第一座道觀。從此,昌平區五大宗教的信衆都有了自己的合法的活動場所。
『道教名址』TOP10北京海澱西頂娘娘廟
西頂始建于明朝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後和明神宗捐錢修建的,明神宗賜名爲“洪慈宮”。當時,西頂所在的位置,即在今天的世紀金源購物中心一帶,稱爲“藍靛廠”。藍靛廠位于海澱區的腹地,北鄰頤和園,東臨昆玉河(舊稱“長河”),西面是巍峨的西山群峰,是一塊風水寶地。慈禧太後每年從萬壽寺乘船去頤和園消夏都要經過這裏。
“西頂”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俗稱“送子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傳說中的人物,其來曆說法不一。有人說她是泰山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時,受封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有人說她是玉皇大帝所遣七仙女之一。還有人認爲,她是由“泰山神女”的傳說故事演變而來。
在傳說中,碧霞元君能夠護國佑民,因而被加以崇祀。據《搜神記》載:周文王時,“以太公望爲灌壇令。期年,風不鳴調。文王夢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爲東海婦,欲歸,今爲灌壇令,當道有德,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疾雨。大風疾雨是毀其德也。’文王覺,召太公問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風,從大公邑外而過。”明代時期,碧霞元君信仰尤爲興盛,碧霞元君廟遍布京城。
清朝年間,西頂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眷顧。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到西頂進香,目睹西頂的殘敗,下旨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再次到西頂進香時,禦賜西頂爲“廣仁宮”,並禦賜珠冠、袍幡、禦書天仙玉女經卷,還立了一塊《禦制西頂廣仁宮碑記》,盛贊碧霞元君的靈驗,歌頌元君在禦災捍患方面的功德:“元君初號大妃,宋朝宣和年間始著靈異,厥後禦再捍患,奇迹屢彰。下迄元明,代加封號,明成化弘治之後,祀觀尤盛,郊廊之間五頂環列,西頂其一也”。
根據文字記載,明清時期的西頂規模宏大,殿宇衆多。廟宇坐北朝南,四合布局,模仿了宋朝的法式。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戲樓、牌樓、山門、山門殿、正殿、後殿、垂花門和藏經樓。山門後爲山門殿,供奉馬、趙、溫、劉四神將,“神氣如生,猙獰可畏,座下八怪,尤覺駭人。凡攜小兒者,多掩其目而過之”。
正殿平面呈“工”字,前爲正殿,後爲寢宮,中以長廊相連接。這種建築形式在北京的諸多寺廟宮觀中較爲罕見。正殿內供奉有9位聖母娘娘,已知8位是:正中爲天仙娘娘、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左龛爲催生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右龛則是癍疹娘娘、痘疹娘娘。還有一尊娘娘像,法身較小,面向內,據當時的文字記載,“鏽蝕斑剝,其蒼翠欲滴較其他各神爲尤甚”,但已無從考證其名姓。這些塑像均爲青銅所鑄,可以想見當時西頂娘娘廟的富庶。
清朝光緒初年,西頂廟毀于火災,只剩下菜圃。光緒二十年(1894)光緒皇帝重修行宮。西頂至民國時仍基本保存完整,但已甚爲衰敗。新中國成立後,廟址曾被療養院和福利工廠占用。50年過去後,這裏除戲台和牌樓已毀外,尚保存完整。
2003年,海澱區人大代表王越去藍靛廠聽取選民意見時,意外獲知這一消息。王越經調查後發現,西頂廟在布局上沿用了宋代格局,前殿與中殿有廊庑相通,呈“工”字形,這種建築形式目前在北京廟宇中已經十分少見。出于對古文物的關心,王越向有關部門呼籲加強對西頂古廟的保護,避免因周邊地區的拆遷受到損壞。2004年,他將古廟的有關資料帶進了海澱區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團,建議保護“西頂”。他的建議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贊同,西頂得以保存下來。
西頂的山門、山門殿、正殿、後殿和藏經樓保存完好。除東側一個配殿是重建外,其它殿宇都是“老古董”。山門和山門殿古樸、凝重,有幾分曆史的厚重和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