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民俗博覽區——初識
從景德鎮下了火車後,便坐公交先去酒店放行李。一下公交,便被牆上的一句“北看故宮南訪古窯”吸引了。
往前走了幾步,才知道原來這裏就是在馬蜂窩上,景德鎮排名第一的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古窯民俗博覽區——走進
沿著古窯柴路。
見到了“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牌子,其實還往裏走了將近1km,才真正到了檢票口進景區。
景德鎮古窯始建于五代,在宋、元、明、清後不斷發展壯大。
古窯民俗博覽區——窯神
在景區內的中心廣場上,立著窯神童賓的雕像。之前對窯神童賓並不了解,不過在後面的參觀中,有關童賓的介紹會不斷出現。
從童賓廣場往右轉,就是古窯民俗博覽區。
這裏有古代制瓷作坊、古老的制瓷生産作業線、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風火仙師廟、瓷行等景點,向人們展示了古代瓷業建築、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以及傳統名瓷精品。
下面就是第一次知曉窯神童賓的故事:
眀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 。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陶瓷工匠。年輕的陶瓷工匠童賓爲抗議朝廷,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但童賓之死,激起了陶瓷工匠的義憤,全鎮起來暴動,焚燒稅署和官窯廠房,潘相只身逃走。
事後官府爲緩和人心,在陶瓷工匠們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爲那因大衆利益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童賓立祠在禦器廠的東側,並號之爲“風火仙”,祠名“佑陶靈祠”,至今尚保留有當年清代督陶官唐英手書的“佑陶靈祠”瓷制匾額。因此,童賓也被稱之爲“風火神”、“窯神”。童賓以骨作薪,成功燒制出龍缸的窯,被稱之爲神窯,即“童公窯”。
關于窯神童公的記載,在清督陶官唐英的《火神童公傳》一書中有詳細的記載。
古窯民俗博覽區——禦瓷
這裏展覽的瓷器,雖然都是仿品,但是仍然可見其的精致。
“遺址堆積層”,在景區入口就見到類似瓷器夾著泥土。
古窯民俗博覽區——作坊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到制瓷工序: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作坊是我國古代陶瓷手工業勞動生産場所,俗稱“坯房”。
古窯民俗博覽區——古窯
一城一世一陶瓷,一人一生一件事,千年的窯火,燒築起一座以瓷爲名的城。
下面這座清代鎮窯,始建于距今約300年的清朝乾隆初年,是目前景德鎮僅存的一座保持鎮窯原貌的柴窯,也是世界遺存唯一一座的傳統大型蛋型柴窯。
1995年前一直維持正常燒煉生産,窯火熊熊燃燒了上百年,曾爲清朝皇族和民間燒制出多批精美的陶瓷。鎮窯爲中國傳統陶瓷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瓷窯,由于曆史上景德鎮燒窯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窯”;又由于這種類型的窯是明末清初景德鎮的首創,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爲“ 景德鎮窯”,簡稱“鎮窯”。
這座窯至今還在燒制,每年燒一次,其他的複制窯爲每月燒一次。
窯房是穿鬥式木構架建築。窯爐位置約占窯房四分之一的面積,除去窯爐所占空間,其余約爲兩層結構。底層爲裝匣、開窯之用。二層柴樓主要用來貯備松柴。
“窯柴堆”:景德鎮傳統制瓷燒煉使用的燃料主要爲馬尾松柴。工作們將松木鋸成八寸左右的木段,然後劈開成片狀,使之成爲窯柴。其中大塊的稱爲“虎片柴”。
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對窯柴的需求量非常大。瓷工們發明運用了一個貯存窯柴的絕妙方法,就是將窯柴碼成堆,上部形似屋頂,下部架空通風,既避免雨淋日曬,又防止薪柴自燃,同時節省了建庫的費用。窯柴堆也成了鎮窯瓷業的大特色。
下面的各窯,是爲保護曆史文化遺産逐年修複並複燒曆代窯爐,這也是一種精神的複活和傳承。
宋代【龍窯】
元代【饅頭窯】
明代【葫蘆窯】
清代【獅子窯】
【明清禦窯】
禦用窯是明清兩朝爲皇帝燒造瓷器的禦用瓷窯。按照燒造不同品種瓷器和窯具的功能要求,分別營造了青窯、龍缸窯、風火窯、色窯、爁熿賓和匣窯等“六式窯”。
明清禦窯廠的六式窯,在長達500年的歲月裏,燒制了大量精美的禦用瓷器。
下面的應該是剛燒制完成吧,尚未開窯,手放在窯口還稍有感覺是溫溫的。。。
古窯民俗博覽區——瓷音
穿過這片水域與湖區,就到了瓷音水榭,這裏的瓷器會唱歌。
景德鎮成立了的“景德鎮瓷樂團”,每天表演時間是固定的,節假日會加場。每場表演時間是二十分鍾。提前安排好時間,千萬不能錯過這麽動聽的音樂。
景德鎮瓷樂團于1985年成功地研制了以瓷盤爲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擊樂器"瓷瓯",先後獲得國家發明銀獎和文化部科技成果獎。
這套瓷樂器采用優質瓷土按專業樂器技術要求精致制作,演奏起來清晰悅耳、美妙動聽,是景德鎮瓷器“聲如磬”的集中體現,具有音質純正優美,音域音量適中和音准校定後不受氣溫影響而較穩定等特點,屬于世界首創。
近年來,瓷樂團先後赴日本、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
景德鎮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征。其制瓷曆史“始于漢世”,是一個水土宜陶的城鎮。
在宋代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之後,曆經元、明、清三代,成爲“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村村陶埏,處處窯火”、“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