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從地形上說,特指的是高原上的平原地區。比如雲貴高原有“壩子”。“壩上”在人文概念裏特指蒙古高原南端邊緣地區。從河北北部到內蒙古內蒙古高原南部,地勢陡然升高,具備了“壩上”形成的地理條件。這是一個過渡區域,地形有丘陵、有平原、河流密集,水資源豐富。從廣義概念來說,“壩上”指的是從河北北部到內蒙古南部的這二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地區。大概念的“壩上”包括豐甯壩上、張北壩上、沽源壩上,還包括圍場。劇裏說的“塞罕壩”應該是指圍場地區現在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從地理區劃上來講,北京以北東邊以“承德”爲標志,西邊以“張家口”爲標志,承德北端到張家口北端爲“壩上”的南部邊緣,北邊一直到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和錫林郭勒多倫縣。
康熙皇帝在平定漠北蒙古時舉行圍獵活動,通過木蘭秋狝鞏固與漠南、漠北蒙古鞏固了關系。雍正時期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狝。當雍正皇帝還是皇子胤禛的時候,在康熙時期的秋狝活動中他也曾經行獵于圍場,這可以在他以往的詩作中找到痕迹。例如胤禛寫過《秋狝扈駕》“玉帳秋風勁,朱旗霜野開。千屯瞻鳳葆,萬騎待龍媒。犬疾追狐竄,弓鳴逐鹿回。天顔微一笑,歡動震如雷。”雍正雖未舉行過木蘭秋狝,但不表示不重視木蘭圍場的行獵活動,不表示他不看重木蘭秋狝。雍正的兒子乾隆曾經在他自己所作的《避暑山莊》後序中說,父親雍正對他面谕過,不去圍場行獵,不到駐跸熱河行宮是因爲:政務繁忙沒有閑暇,而且生性不喜歡殺生。但雍正也覺得這是自己的過失,因爲不秋狝就不能達到木蘭行圍的政治目的,所以後世的子孫要遵行康熙時期的祖制,還是要習武于木蘭,這是祖宗家法,不能忘記。
雍正即位之初即大刀闊斧改革財政、改革吏治,確實沒有閑暇。康熙末年國庫空虛,雍正之初忙于追還庫銀。木蘭秋狝是重大的政治活動,要接見宴請蒙古各部,花費肯定是少不了,這也是雍正不舉行秋狝的一個原因。還有就是雍正即位後怕他的政敵允禩等人密結匪黨,潛蓄邪謀,雍正存著防範之心,不便遠臨邊塞。而且,雍正時期也漸漸開始在圓明圓接見蒙古王公,不一定非得皇帝自己跑到邊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