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芳 報道
本地醫療體系和社會環境瞬息萬變,衛生部將制定全新的醫療道德框架,確保醫療從業員與時並進。
衛生部醫藥總監王建忠副教授昨天在國際臨床道德咨詢論壇(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nical Ethics Consultation,簡稱ICCEC)上透露,衛生部2015年委任“全國醫德能力委員會”(National Ethics Capability Committee)制定全新的道德能力框架。
這個由多個專業理事會成員代表組成的委員會,近日已向衛生部提交建議書。該局正在檢討委員會的建議,並將確保新框架可協助醫療從業員應對醫療體系和社會環境轉變所帶來的挑戰。
王建忠受詢時並未透露新框架會針對哪些醫療課題,以及將在何時推出。
但他強調,隨著醫療重心逐漸轉向社區,加上本地人口迅速老齡化,政府必須爲中長期護理服務業者提供更多醫療道德支援。
他說,傳統的醫療理念是協助病患延長壽命,隨著醫療科技不斷改進,病患將有更多方式可以接受治療,但這些治療也可能導致他們的生活素質惡化。“醫生該如何決定是否爲病患提供治療,並且該在何時停止治療?這些都是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年一度的ICCEC昨天起一連兩天在國敦河畔酒店舉行。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瞬息萬變的醫療護理和臨床道德”
這是ICCEC首次在東南亞舉行,共有300名來自海內外的醫療從業員出席。
陳笃生醫院綜合與社區醫療護理部主席秦經智副教授在論壇上也表達對臨終護理的關注,他認爲,不少患有末期器官衰竭的臨終病患沒有足夠的心智能力,決定應采取哪種治療。在這種情況下,病患家人一般會認爲繼續治療是正確的做法,但不常考慮病患是否願意放棄治療,以提高生活品質。
秦經智說:“也有醫生擔心,若停止爲病患提供某些治療,會引起法律紛爭。他們常誤以爲同業人員和醫療機構不會贊同他們的做法。因此,醫療機構應該教育醫生,並保證只要他們以病患的利益爲優先考量,並遵從病患設下的治療目標,就不會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