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方,華裔新加坡人,是新加坡首富。黃廷芳的地産帝國的兩大主力——遠東機構和信和置業分別由黃廷芳的兩個兒子打理,遠東機構著力打造新加坡本地項目,信和置業的重點則在香港。黃廷方與他的家族控制的遠東機構及其子公司,在新加坡和香港兩地發展了超過700家酒店、購物中心和公寓等,同時還是“楊協成”品牌的“老細”。黃廷方于2010年2月2日因腦溢血中風去世,享年81歲。
信和集團董事局主席 黃志祥
在香港,人人都知道地産富商李嘉誠;而在新加坡,與李嘉誠有同等影響力的地産商就是黃廷方。
黃廷芳
黃氏家族的發家史
1928年,黃廷芳出生于福建莆田,他6歲隨其父到新加坡,他們先是開了一家醬油廠和雜貨店,專門售賣幹貨、腌制品和莆田特産。
黃廷芳20多歲時決定出來創業。第一項生意是開雜貨店,但他失敗了。根據《新加坡的領袖》一書記載,“貧窮跟隨著這次失敗而來”。
隨後,黃廷芳重返醬油加工行業,積累了一點本錢後,改行進入房地産業。他的第一個項目,是在新加坡華登嶺建了72間排屋和半獨立洋房。
上世紀60年代,房地産慘淡,不少開發商破産,房地産當時被稱作“房地慘”。房子賣不出,就像是一只腳踏進泥沼,再走一步就會整個人陷進泥潭裏。
當時,華登嶺一帶每逢下雨就會淹水,那裏的屋子很難賣。黃看准時機以低價買下地皮建房,再以每棟10萬新元的價格出售。當時以這個價格出售洋房,很具吸引力。由此,他賺到第一桶金。
坊間的一個說法是,黃此前當過的士司機,他動員了500名的士司機合資,才買下那塊地。
黃廷芳了解物以稀爲貴的道理。他曾說,“如果你要在房地産業發展,你是不可能在所有地區都投資的。只要你打開地圖,到一個你看不到面積,卻看得到名字的國家,就是最好的投資地點。”他指的就是土地稀缺的新加坡。
在外人看來,黃廷芳迷戀土地。他經常在半夜拿著手電筒,獨自一人,在買到的地皮上散步。“既然土地有一半時間是在黑夜度過,必須不分晝夜到那裏探索它們的發展潛能。”他也經常花上數小時,細心研究建築圖案和親自到施工場地監督工程。
上世紀70年代,黃廷芳遭遇了第一次危機。新加坡政府采取一連串的行動,以抑制當時已經過熱的房地産市場,地産業由此陷入低迷。“不要在房産市場蓬勃時才進場,市場疲弱時就退場。”他稱自己要做一名“全天候創業家”。
《新加坡的領袖》一書還援引黃廷方一名員工的話稱:“黃廷方工作不言休,他只有一項興趣,就是賺錢,但他並不貪婪,只是這剛好是一項令他樂在其中的遊戲。”
70年代中期,由于受中東石油危機及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香港經濟在經曆了一輪快速發展 後隨勢進入了低潮,地産業也由此深受涉及,一度陷入低迷。然而黃廷芳卻在此間作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重大投資決策,以巨資購入香港尖東的六塊土地,頗使業內人士大跌眼鏡。黃廷芳的“快半拍”投資戰略在此次投資中大展聲威。首先是其眼快,充分預見到尖沙咀區的發展,只局限于以金馬倫道方圓一哩的地區內,從長遠 看是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的,爲此港府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開始了在尖東區域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完工後以拍賣方式售給房地産商經營。其次是手快,一旦認清個中道理,就以不及掩耳之勢以當時人們認爲奇高的價位從容取得接近一半的土地,從而爲日後賺取巨額利潤奪得了先機。
從尖東投資案取得巨大成功開始,黃廷芳相繼以其大手筆完成了一連串的地産投資,取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業績。然而人們還在揣摩他在這塊彈丸之地上的下一個目標時,黃廷芳卻已經出人意料地將目光瞄向了幅員遼闊的內地。
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時,黃廷芳、黃志祥父子就開始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加以關注。當內地首次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活動在深圳舉行時,深圳市政府以公開拍賣的方式做成了第一筆土地交易,而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深圳連續嘗試了出讓土地使用權的三種方式,國有土地正式開始走向市場。而在這些土地交易中,黃廷芳的信和置地便是其中的參與者。
隨後,福建廈門剛剛開始有價出讓土地,黃廷芳的香港信和集團又以壓倒他人的價位標下了廈門推出的五幅地塊中的四塊,標志著其在內地的地産投資速度進一步加快。近年來,黃廷芳已經相繼在上海、廈門、福州等地購置了大批土地,大興土木,並正在進一步向縱深擴展中。
子承父業,發揚光大
黃廷芳生前極爲低調,幾乎不接受媒體采訪,也不希望企業上市。外界對這位富豪家族企業掌門人的風格始終感到好奇。
他去世後,其子黃志達與黃志祥盡管遵從父囑,低調而謹慎,但因旗下有資産登陸資本市場,這一首富家族的更多信息才爲外界所知。這對兄弟兩年間拓寬了遠東機構的經營方向,並且與中國的聯系也更加緊密。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黃廷芳就逐漸給兒子們更多的決策權,開始了交班大計,此後就淡出公衆視野。雖然甚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但黃廷方在多年前出席活動時,言談風趣幽默,分析見解更是一針見血,讓人印象深刻。
黃志祥
黃廷芳有兩個兒子,6個女兒。長子黃志祥主要在香港活動,掌管香港房地産上市公司信和置業,小兒子黃志達則留在新加坡,協助處理遠東機構的業務。
黃家是個傳統的華人家庭,子承父業看起來理所應當。“我的家庭父母很傳統,從小就調教我們如何接管家族生意,”黃志達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稱,“因此我沒有想過自己會有其他選擇。”
跟父親黃廷芳時代相比,黃氏兄弟執掌遠東機構後,多元化的趨勢更爲明顯,業務涉及住宅、酒店、零售、商業、工業以及食品與飲料行業等,據遠東機構內部高層講,他們“通過多元化的策略,來緩沖其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受到的沖擊。近年來,更“重點向包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印尼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地區推廣‘新加坡精神的酒店’。”
擁有律師資格的黃志祥自1981年出任信和集團執行董事,並于1991年出任集團主席。他說過:“誠信是金,經商更應講究誠信,只有講誠信才能讓客戶相信你。”相信這也是他在香港市場得以立足的主要原因。此外,黃志祥向來有“地産超級大好友”的稱號。政府每次賣地都見到黃氏的蹤影。
黃廷芳與大兒子黃志祥在一起
總的來說,在商場發展數十年之後,黃志祥擁有以遠見和洞察力來引領企業穩健發展的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他明察善斷順應大勢,他靠遠見打開機會之門,成爲一個商海觀潮的高手。基于洞察力而形成遠見,基于遠見而進行資源整合,是他的異乎常人之處。
而黃志達受過美國教育,他接手遠東機構後,非常注重房屋設計感,連著拿了幾個房屋設計獎。
相比而言,黃廷芳早期建房都比較簡單、樸實,熟悉遠東機構的一位人士稱“無論從外形還是內部設計都給人以沉悶感,而這很大原因是由于黃廷芳比較喜歡傳統庭院。”
黃廷芳剛去世不久,遠東機構提出一個新理念——整體性的生活環境。爲客戶提供“一攬子”的選擇,包括SOHO家居、時尚公寓、複式閣樓以及聯排別墅等。
如今的遠東機構是新加坡最具規模的私人發展商,亦是唯一自1999年起在享負盛名的國際房地産業聯合會(FIABCI)年度建築大獎上榮獲8項殊榮的發展商;而信和集團是香港主要地産發展商之一,業務涵蓋多個範疇。集團由3間香港上市公司及黃氏家族數間私人控股公司組成,信和集團在新加坡的地位亦舉足輕重。此外,集團另一聯營公司“楊協成”主力發展亞太區內的飲食業務,于東南亞及中國的飲料市場建立穩固的基礎。
低調豪門的優良家風
黃廷芳曾經的私人秘書陳寶蓮曾對媒體說,黃廷芳生前工作非常勤奮,經常一天工作12到18個小時,他的這種風格也遍布家族企業中。“他要求員工盡心盡力做事,他最常說的就是能者多勞。”
黃廷芳從小就培養兒子們的商業嗅覺與決策力。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不久,首次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活動在深圳舉行,國有土地正式開始走向市場時,黃廷芳和黃志祥時常出現在交易現場。
一次,黃廷芳帶黃志祥參加拍賣會,由于有大批房地産商出席,兩人只能在最後面站著,參與一個多小時的競拍。
富貴之後的黃廷芳變得異常低調。他交代公司職員,即使迎面相遇,也不要跟他打招呼或問好。
黃志達曾買過一輛豪華跑車。當他開回家時,被父親狠狠訓了一頓。“黃父說自家是本分生意人,不出花花公子。兒子不得不把車退掉了。”一名熟悉黃氏家族的人士對記者稱。
一名前遠東機構職員曾公開表示,黃廷芳很少主動與人打交道。他的辦公室采用的是暗玻璃牆,大門常閉。
他害怕更多的人認識自己。他曾接受一家媒體訪問,攝影記者在旁邊拍照。保镖突然把相機搶過來,交還相機的條件是不得刊登照片,“否則采取法律行動”。
黃廷芳經常工作到深夜,然後到紐頓小販中心吃碗兩塊錢的面。他不讓自己照片出現在報章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吃面時不安全。他曾袒露心聲,“人們一旦知道我是誰,知道我有錢,有人就可能會綁架我”。
他同時擔心家人的安危。黃廷芳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綁架盛行,人人自危,更別說有錢人。
有段時間,黃廷芳發現自己的車子後面總跟著一輛紅色的小車。他立刻換了車子顔色。隨後,跟蹤其的紅色車子也消失了。當地媒體稱,之後他對紅色有了恐懼感,由此更加厭惡人們知道他的長相。
現在新加坡被看作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黃廷芳雖已離去世,但謹小慎微的風格卻仍牢牢刻在遠東機構身上。
(本文據南方周未、大橙報、家本紀及黃氏家族公開資料綜合整理,或有出入。)
綜合來源:風雲莆商、中國企業家思想-梅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