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常見心理問題與對策
早期教育是人一生當中最關鍵的一環。
人從出生起,將有多年的無助與依賴(12歲以前),正是在這最初的歲月裏,他身邊的撫養者日日夜夜地照看與哺育,才使他出現對養育者幾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聯系。
12歲以前統稱爲“依戀期”,12歲以後18歲以前是“青春期”。
“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因爲這個時候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對撫養人都有相當的依賴和依戀。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比較逆反的,有時候一些很乖的孩子到這個時期也會出現一些行爲問題,或者一些心理問題。
有些問題你不用去管他,他會自然的就恢複正常,也就是說他度過青春期,他就會恢複正常。但有些孩子就不是這個問題了,他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比如那些不可逆轉的過錯。
青春期是人最容易出事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管起來也是最難的。
但不管是依戀期還是青春期,都是人的未成年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出的問題,父母,或者其他撫養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幫他矯正。
“依戀期”發生的問題最好放在家庭解決,“青春期”發生的問題最好放在社會解決,由社會專業機構來幹預。
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具有滯後性的特征,你所不明白的他的行爲的發生歸根結底都是撫養方面出了問題。
01
首先要講的第一個心理現象是“情感發展”。
人在生命的早期是最笨的,在1歲之內,大猩猩比人要聰明。
也就是說,人在1歲之內,是相當的無能、無助。
他的吃喝拉撒要完全依靠另外的人,也就是說他的痛苦的解除,都在這個撫養人。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由此帶來的快樂都和這個撫養人的出現息息相關。
因此,日複一日,他這個時候從快樂體驗,到他快樂過程當中的注視,以及他耳邊聽到的撫養人的聲音,到他半歲之後,他就開始認人了,開始挑人了。
這個“認人”的現象就是最早的心理現象,就是“情感”,我們有時也叫“依戀”。
人和人的關系始于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是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當中建立情感。
人和人的關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其次要講的第二個心理現象是“言語發展”。
情感的發展是其它心理現象發展的基礎,情感的發展和孩子的言語發展密切相關。
真是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唠叨的,也就是有話的。
內向的人不善交談,不善表達,他跟人打交道很發怵,他言語上、用詞上、張嘴上都很困難,因此他有時候甯願動手,也不願意動嘴。
他早年的撫養一定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缺少耳邊的唠叨。
親情撫養一定有是話的。
媽媽照顧和幼兒園裏或保姆照顧肯定不是一個狀態,缺少互動,丟少溝通和交流,缺少愛的傳遞。
愛的撫養和非愛的撫養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有沒有話。
聽得多的孩子一定說的早,口齒也伶俐,表達更清晰。
言語發育不一樣,慢慢就會發展成不同的性格。
再次要講的第三個心理現象是“社會性發展”。
言語發展他一定和人交流,
如果小的時候沒人跟他說話,長大了他就不願意跟人交流,也不在乎別人的表情,不會察言觀色,因爲沒有這方面的鍛煉。
社會性就是願不願意和人親近,願不願意和人交流。
言語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要講的第四個心理現象是“觀念和性格的發展”。
觀念是人的一種想法或一種看法,是在人的不意識中就出現的一種反應。
觀念就是觀的同時形成了念。
觀念是看到了就形成了,信念是明白了堅持。
觀念的出現,在父母的唠叨、父母的言談舉止、父母的堅持和信念。
你不能喝尿不是生理上不能喝,而是心理上不能喝,這就是後天形成的觀念。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爲方式。
社會行爲一定是跟別人有關系的,比如自私,比如冷漠,相反的有熱情、寬容、善良等。
性格就是一個人和別人有關的行爲方式。
性格既代表了人的觀念態度,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爲表現。
懂事不懂事完全在于父母怎麽教育。
02
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六歲之前父母應該怎麽管教?
第一方面訓練:六歲之前說不,是對孩子最早的一個訓練。
孩子還小的時候,你讓他鬧,他能鬧到哪兒去?但如果孩子長到十幾歲,他鬧的方式可就多了,鬧得程度也厲害了。動不動就會以死相威脅,但孩子對死的認識又很膚淺。
不要讓你的愛在他的眼裏成了沒有限制的。
三歲之前孩子的哭代表著他的痛苦,三歲之後就不單純是痛苦了,而是有了目的性,達不到目的他就哭。
這個目的性一出現,家長就應該開始訓練他了。
第二方面訓練:克制任性的訓練。
不要打也不要罵,放到臥室比較安全,一對一較勁,類似于熬鷹,看誰能熬得過誰。
不要生氣,不要罵他,他看見了就會形成觀念,你那樣做容易給孩子形成不好的觀念。
不要說教,因爲他聽不進去;不要打他,因爲對他不公平;不要走開,他哭給你看呢,你就看。
大人安靜下來,就坐在孩子跟前看著他,讓他哭讓他鬧。磕著碰著也不要去管他,他知道疼。
然後等孩子哭得累了就適當給點愛,但絕不妥協。
沒有不文明,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
以這種方式告訴他,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我也不跟你鬧,我就看你鬧,你就鬧吧。
經過這一次事他就會知道,鬧是沒用的。
但又不能讓孩子太壓抑,那怎麽辦呢?跟他講以後有什麽事要跟家長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
這就給孩子留了一條路,還能鍛煉他的說話、構思和表達能力。
鼓勵他跟你交流,把握三比一原則,三次滿足他一次,讓他知道交流有用,但也不要每次都給。
達到了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他不跟你鬧了,第二個目的他如果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形成了這個習慣,到了青春期,親子關系就好處了。
進行疏導性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堵。
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父母的愛是有限制的。
第三方面訓練:克制誘惑。
前面兩個訓練都是父母在場,如果我不在的時候他能不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讓他知道“等待可以獲取更大的滿足”,你今天的克制是爲了以後更加長遠的發展。
沒有耐性的孩子上學一定會出問題。
第四方面訓練:學會忍受。
第五方面訓練:防止自私。
這兩方面訓練可以放到一起做。
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私是正常的。
自私是怎麽養成的呢?就是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不用他管,不用他考慮別人。
上學就只管學習,別的什麽事也不用管。等他考上了大學,他就會覺得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與你們無關。
自己的事自己做,公共的事大家做,別人的事幫著做。
從他上桌吃飯開始,就給他立一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事兒很簡單,但是非常有效。
餓一個小時,餓不壞他,也餓不死他。餓起來確實挺難受,但人生最期本的痛苦就是饑餓,孩子以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話,他的痛苦會有很多。
讓他去體會,因爲人只有自己經曆過痛苦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別人的痛苦。
要讓他在這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和他一樣,而且我們是一個家,我們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要一起挨餓。
讓他心裏有“別人”這個意識。
這個叫吃飯的等待與控制。
尊老敬老,先人後己並不只是個形式,它有助于防止孩子自私。
誰要是沒回來,就拔出一份菜,留出一份飯,形成習慣。
腦子裏得有“別人”。
第六方面訓練:挫折訓練。
這也是性格訓練中很重要的。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
沒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孩子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有不順心就尋死不活。
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而是靠體力。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不一定是幹活兒,拉練也行,爬山也行。
03
所謂青春期就是性功能的發育期,能生育後代的生理完成,心理危險期,人生第二反抗期和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
在青春期這個階段,對那些12歲之前形成的問題還能管過來,雖然要難一些,但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完全定形。
如果這個人到21歲之後,你要想再改變他就很難了。
人的一種看法,認知的東西,一生都可以改變,但是性格不是那麽容易改變,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所以要及早培養,越早越好。
青春期有生理和心理兩個變化。
生理一個是身高,另一個是性發育。
心理第一個變化是獨立性,第二個是自我意識、自尊,第三個是逆反。第四個是結伴,幻想,性意識覺醒。
青春期是出現違法犯罪的高峰期。
14歲是曠學的普遍高峰期
15歲是違法和吸食大麻的高峰期
16歲是吸毒的高峰期
15、16是成瘾的高峰期
犯罪的高峰期是16歲男性和21歲女性
國內毒品控制得嚴,所以網絡成瘾就比較嚴重。
到了青春期,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一點,要改要求和命令的口氣爲商量的口氣。
小的時候可以愛、可以包容,小的時候可以適度地慣他,但是到了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第一要平等,第二要商量。
第二點,要將孩子視爲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尊重待之。
孩子已經成年了,要尊重他,把他當同輩來對待,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你對同事怎樣,你對朋友怎樣,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些事該這樣做,那些事該那樣做,你就對孩子怎樣。
當然對孩子和對同事又有不一樣的心態,孩子的事我要負責,所以該說就得說。
肯定是要說,但是說話的口氣要像朋友那樣。
第三點,要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
不管他什麽樣的學習狀態,家裏的大事都要告訴他,征求他的意見和建議。
可以不用他幫忙,但也要聽聽他的意見,讓他分擔一點對他沒有壞處。
學習,學多少也沒夠,但是學習之外有些東西對他非常重要,比學習要重要得多。
第四點,要善于從孩子的角度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問題。
你以什麽樣的方式教育他,他就以什麽樣的方式對你。
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他不尊重他他也不尊重你。
無言自威,話點到了,你不說話,默默地看著他,他就知道了。
第五點,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關家庭背景。
青春期時期合群性發展非常突出,同性別、同齡朋友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在他生日的時候,讓他把朋友都邀請來家,我做東你做主。
當你孩子結交的朋友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急,而要問問他欣賞那個朋友什麽,讓他說說那個朋友的優缺點,這樣你就知道他爲什麽跟那些孩子交朋友了。
如果你發現那個孩子不是太好,這時候你可以提出建議,把這個話告訴他就足夠了,孩子自己會掌握和處理。
當然,如果孩子有什麽難度你要能夠發現,比如他想擺脫擺脫不掉。
如果父母跟孩子交流很好,遇著這種情況他會向你求救的。
第六點,關注孩子的興趣所向。
盡可能與其共同欣賞,從而能引導他的興趣。
青春期的孩子你不要簡單地阻止,順、疏而不是堵。
比如他喜歡網遊,你就陪著他一起玩,讓他教你。
還有漫畫書,你也借他的來看。
跟他共同成長,要給孩子信任,信任感是雙方的一種默契感覺。
他不告訴我也沒事,我知道我們孩子懂事,他會自己處理的,然後靜觀其變。
做家長的,特別是媽媽,要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
第七點,爲他的善良、成功、負責表現而驕傲。
他學習上沒考好,他自己已經很沮喪了,這時候你千萬不要再打擊他的自尊,要找到他其它的優點來鼓勵他,要當著別人的面表揚他的優點,讓他知道他的哪些方面是他做人值得驕傲的東西,讓孩子找到自尊。
沒有不對的孩子,只有不對的方法。
沒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長。
家庭教育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在成長,但是矛盾的一點是等父母有經驗時,孩子已經長大,教育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極爲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