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強調,新中兩國要建立多方位、與時並進的緊密合作夥伴關系,而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能夠讓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她昨天在北京結束對中國訪問前告訴本地媒體,中國和新加坡在民間有很頻繁的互訪,本地的民間團體、宗鄉組織與中國不間斷地有所往來,民間交流非常緊密。
“但是我們也意識到新加坡因地理位置特殊,加上是國際大都會的樞紐,讓我們吸收了很多不同文化的元素,新加坡華族文化已逐漸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多元文化豐富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層面。”
她希望通過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把我們獨特的文化呈現給國人,也呈現給外賓。新加坡華族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吸收新元素,這種元素可以來自中國,也可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
中國善用科技 也更重視文物保護
她說:“我們在吸收新元素方面做得很好,國家青年華樂團這次的演出就凸顯了我們所演奏的華樂曲子風格很獨特,富有南亞和東南亞風味,這就是借助多種文化元素來豐富傳統藝術,讓它變得更精彩、更生動。這種活力對文化傳承很重要。”
談到此行的收獲,傅海燕首先注意到中國現在比過去更重視文物的保護。
她在30年前訪問兵馬俑時可以靠得很近,這次卻發現他們更重視文物的保護,也大量投資在科技知識方面。
她說:“他們有很多科學家專門研究、辨別、分析、保存和修複文物,這是我們能合作並向他們學習的地方。中國有大量文物,能對各種材料如石頭、青銅、陶瓷等進行比我們深入的研究。我們不可能對每種材料都進行科學研究,他們因此是我們的重要資源。”
文化是活的 不是一成不變
此行也讓她領悟到文化不是固定在某個時間點,而是在不同朝代不斷演變發展。越是開明開放的朝代,特別是通過商貿關系接受外來影響的朝代,往往會促成一種文化複興,唐朝便是很好的例子,不管是宗教、對染料的使用、陶瓷工藝的發展等,水平都提升很多倍。
“它讓我意識到文化不是一成不變,文化是活的,越是願意吸收各種不同的新元素,越能提升、改進和豐富自己的文化。”
傅海燕說,此行也讓她感受到新中的友好關系,中國對新加坡還是有著正面積極看法。
她認爲我們有很多方面能向中國學習,兩國間也有很多共同關心的領域,例如推動社區藝術、借助運動促進健康等,這些方面可以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