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連碹●香港考察
許連碹本周到香港考察當地社區護理服務後受訪時說,了解新界東聯網推出的各項社區護理服務計劃後,肯定了衛生部的理念,即護士在護理模式轉型上至關重要。新界東聯網旗下有七家急症、社區和慈懷醫院。
葉偉強 香港報道
要讓國人能在社區裏長期健康生活和原地養老,社區護理服務須涵蓋身體健康至臨終等不同階段的需求,而護士是提供這類服務的專業團隊主要成員。
爲了推動以護士爲主的社區護理服務,政府將加強護士的專業培訓和教育,確保國人在社區裏能接受有素質,也負擔得起的護理服務。
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本周與衛生部官員、護士領袖和工會代表到香港兩天,考察當地的社區護理服務。
香港早在1967年就有非政府組織提供相關服務,而近十多年因人口迅速老齡化,當地政府積極推動護理模式轉型,著重發展社區護理服務。
香港去年有16%人口年齡在65歲及以上,預計2034年增至30%;新加坡去年此人口比率爲12.4%,2030年預計增至約24%。
香港共有七個負責不同地區居民的醫院聯網。許連碹等人參觀負責沙田區、大埔區和北區近127萬居民人口的新界東醫院聯網(New Territories East Cluster)。新界東聯網旗下有七家急症、社區和慈懷醫院。
許連碹之後接受隨行記者訪問時說,此行了解新界東聯網推出的各項社區護理服務計劃後,肯定了衛生部的理念,即護士在護理模式的轉型上至關重要。此外,香港的社區護理服務由醫院聯網推動,與新加坡有意由區域醫療系統負責推動的概念相同。
更多護士在社區提供護理服務,有助衛生部實現把醫療服務重心從急症醫院轉向社區的目標。
衛生部去年4月成立未來護理專業發展檢討委員會。由許連碹擔任顧問的委員會年初針對如何加強護士技能提出九項建議,包括由區域醫療系統在個別地區試行社區護理團隊,助病患無縫地出院回家,在社區過得健康;把社區護理發展成新的職業道路,並制定相關技能框架,作爲培訓和職業發展的基礎等。
新界東醫院聯網社區外展服務統籌許鷗思醫生受訪時說,香港面對的問題包括,盡管已盡力治療,但仍有不少病患不斷進出醫院;社區護理若做得好,能避免這個情況,除了讓病患有更好的生活素質,也可減輕院方負擔。
她說,除了基本護理,社區護理也包括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心髒衰竭等疾病,而這些需要較精深的護理技能。香港當局會提供相關的專業培訓,確保護士能勝任。
每年平均進行12.6萬次家訪
新界東聯網推行的“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類似本地的“出院之友計劃”。院方根據年長病患的年齡和病史等14個因素,評估他們28天內再入院的風險。高風險者會有一名病例護理人員每周進行一次家訪,爲期八周。這些人員可能是護士、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院方將按病況來安排。院方合作的非政府組織則提供送餐服務等。
新界東聯網的41名社區護理護士,每年平均進行的家訪次數多達12萬6000次。
新界東聯網人員在分享會上透露,試行計劃多以免收費模式推行,院方相信這是吸引居民願意采納和使用服務的一大因素。
至于我國會否推行免付費的社區護理服務,許連碹回應:“我們一直都很小心的是醫療護理須是素質高、符合成本效益、國人負擔得起,而整體醫療護理體系維持可持續性的。因此與其他護理一樣,社區護理服務必須對人們有益,可改善健康;至于是否負擔得起,若真的面對問題,政府還是會提供援助。”
兩年後料有200多名護士 提供社區護理服務
到了2019年,我國預計有200多名專門提供社區護理服務的護士,按特定地區範圍爲居住在不同鄰裏的國人提供服務。
三個區域醫療系統(Regional Health System,簡稱RHS)將各自領導跨領域的社區護理團隊,而這200多名護士是團隊的主要成員。團隊會得到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等不同專業護理人員的支持。
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在結束香港考察行後接受隨行記者訪問時指出,每個RHS預計會有五至八支社區護理團隊,每支團隊約有10至15人。
她透露,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簡稱NUHS)和東部醫療聯盟已開始試行以RHS領導的社區護理團隊。衛生部今年宣布把現有六個RHS整合爲三個,東部醫療聯盟將並入旗下有新加坡中央醫院的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另外兩個RHS是旗下有國大醫院的NUHS,以及旗下有陳笃生醫院的國立健保集團。
“RHS整合後除了提供全面護理,也能與志願福利團體等社區夥伴深化合作關系,無論是從急症醫院到社區醫院和回家休養、無論護理需求是否更複雜或身體較虛弱者,都能有無縫連接的護理。”
擁良好職業發展機會
相信可吸引國人加入
許連碹認爲,社區護理護士可提供包含預防疾病到臨終需求的服務,服務的多元性凸顯其挑戰,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很高,有充分的職業發展和升遷機會,而這是能吸引國人願意投身這個新興領域的因素之一。
她說:“雖然與香港相比,國人對護士的尊敬程度仍有進步空間,但過去幾年情況已有所改善。本地報讀護士課程的人數已逐年增加,政府也做了不少宣導,希望人們意識到這是一份有意義、能獲得滿足感的事業。”
隨行的新保集團首席護理部主任特雷西(Tracy Carol Ayre)博士和陳笃生醫院首席護理總監楊慶光受訪時都指出,各自的醫院目前有一些社區護理計劃,而這些計劃在招募人手時沒有太大的問題,他們有信心下來能成功招募到所需的人數。
同時擔任中央醫院護理總監的特雷西說:“我們不時與醫院護士有對話會,有興趣從事社區護理服務的大有人在,重要的是確保他們真的對這護理模式感興趣,否則這對護士和病人都無益。”
楊慶光說:“從事急症護理的護士仍會占多數,因此要找到社區護理護士應該不難,會有護士想與病人建立長期護理關系,深入了解如何改善他們的健康。”
在香港新界東醫院聯網旗下威爾士親王醫院任職的社區護理服務護士蔣麗昕(40歲)在老年科病房服務五年後,八年前投身社區護理。
她受訪時說:“我之前發現病患盡管已能出院,但有些疾病還沒有根除。好些一直進出醫院的年長者,其實只要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就可降低重新入院的風險,而我們提供的社區護理服務可協助他們做到這點。這是我得到滿足感的地方,大部分病患也對我們有信心。”
另一名社區護理服務護士呂家欣(42歲)曾在急症病房任職16年,五年前轉至社區護理。對于這項職業選擇,她說主要是因爲教育病患,讓病患有能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慢性疾病,讓她很有滿足感。
她說:“急症護理和社區護理都一樣有挑戰性。社區護理的挑戰來自我們獨自一人到病患住家提供護理,有較大自主權,雖然這也會是壓力來源,但最終看到病患的健康改善,會有極大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