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旭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夢旭】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日舉行了一場“預測亞洲2020”的研討會。與傳統智庫請專家們“幹聊”不同,這場長達3個小時的研討會引入聽衆互動機制,每個話題先由聽衆投票,專家再根據他們的需求展開討論。《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幾十個話題中有九成與中國有關,如“中美經貿關系2020年將如何發展”“南海局勢2020年會發生什麽變化”等。從專家現場回應看,他們對2020年中美關系並不樂觀。類似氛圍的研討會記者旁聽了不少,總覺得近來在改善中美關系的問題上,美國學者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還不夠。
CSIS的幾位專家在這次研討會上各抒己見:中國研究項目負責人認爲,2020年美中圍繞人權、經貿、安全議題上的緊張關系將會持續;東南亞研究主任說,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會在涉華問題上不斷制造話題,共和黨內也存在著一股強大的對華強硬聲音;還有的說,兩國還會上演“科技冷戰”……這只是華盛頓大大小小近400家智庫涉華研討會的一個縮影。過去兩年,《環球時報》記者幾乎每周都會收到有關中國話題的研討會邀請,聽完的總體感覺是美國智庫對中國無端指責多了、理性看待少了;“怨婦式”撒氣多了、建設性對策少了。在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爲“戰略競爭者”的大背景下,一些學者似乎也更願意渲染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認爲美方在兩國交往中吃了大虧。
在美國智庫圈,希望中美兩國求同存異的聲音並非沒有。去年6月,在一場辯論會上,有美國商人用氣勢壓人的排比句痛陳中國科技企業給美國帶來的種種威脅,他講來講去,用的都是網絡上捕風捉影的材料。隨後,來自美國智庫歐亞集團的科技政策專家特裏奧羅列舉大量數據和事實,呼籲美國政府不要斷然拒絕華爲,但這樣對華理性、溫和的聲音很快被現場近乎狂熱的猜忌和指責之聲淹沒。
看到這樣的場面,不僅令人頗爲困惑:這是美國社會對華看法的全部嗎?顯然不是。深入美國地方采訪不難發現,相對于華盛頓的高談闊論,美地方官員更關注的是招商引資、改善民生,而中國顯然是重要的合作夥伴。在一次中美省州長論壇上,肯塔基州前州長馬修·貝文直言不諱地說,他對美國學界、輿論界流行“不正常的對華心態”很擔憂,“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能讓心胸狹隘者主導曆史、主導輿論”。美國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主任戴博說,“當前美國對中國的抱怨,主要來自不自信”“破壞中美關系會傷害每一個人的利益”。美國喬治·布什美中關系基金會主席尼爾·布什也告訴記者,很多美國人只希望美國最強大,而看到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心態就開始變得不正常。對美國的智庫而言,保持平常心顯得更爲重要。
責編:薛藝磊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