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交通發達,
車似海,人如潮。
遵守道路交通法規,
事關行人的生命安全,
每個行人都應自覺遵守。
尤其是年長者,應該特別注意交通安全
年長者由于生理原因,
視聽功能下降,行動遲緩很容易釀成交通事故。
近幾年來,
涉及到年長者的的交通事故頻繁發生……
年長者交通事故頻發
新加坡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孫雪玲于2月27日在國會答複議員的口頭詢問時透露道,新加坡交警2019年共發現約2500次違例過馬路的行爲,而過去三年來,有59起致命車禍涉及亂過馬路的行人,其中約68%被禍及者是年長者。
新加坡警察部隊2019年9月28日發文告說,2019年上半年發生的交通事故有所減少,從2018年的3915起降至3817起,同比減少2.5%。死亡人數則與去年相同,仍有60人。其中,涉及60歲及以上的年長行人和機車騎士的交通事故,占總體事故的較大比重,是交警特別關注對象。其中涉及年長行人的交通事故高達183起,比2018年同期的115起,增長59.1%。其中有17名年長行人死亡,比2018年的11人增加了54. 5%。受傷人數也從105人增加至170人,多了61.9%。其中32%的事故是因爲年長行人亂過馬路所造成,當局也籲請年長者使用行人天橋,不要亂過馬路。其中32%的事故是因爲年長行人亂過馬路所造成,新加坡當局也籲請年長者使用行人天橋,不要亂過馬路。
新加坡交警巡邏組隊長接受新加坡當地媒體采訪時指出:
“
大多亂過馬路的個案都發生在鄰裏,尤其是年長者聚集的地方,例如超市或巴刹附近。
“
聯合早報記者觀察了交警在橋北路的執法行動,在短短一小時內,就有43人因亂過馬路而被交警記下個人資料,當中大部分爲年長者。
據觀察,離取締行動地點約50米的地方,就有紅綠燈和設有電梯的天橋,但不少年長者甯願冒險,趁車流較少的時候違例過馬路。
亂過馬路的年長者當中,有不少人行動不便,他們有的甚至推著沉重的推車,緩慢地過馬路,不少車輛必須緊急放慢速度或停下。
互聯中心與社區負責對年長者定點接送
此前,爲了減少年長者交通事故的發生,新加坡護聯中心與社區夥伴已相互合作,對年長者出行點對點護送。康福德高派出30名德士司機前往17家日間護理中心負責接送,至今超過190名年長者受惠。聖路家樂齡關懷中心旗下16家中心設有32輛專用汽車,外包給其他業者的專車以及德士,負責接送年長者以及行動不便者,每年約有800名年長者受惠。
交警與社區合力向年長者普及交通安全知識
如今,新加坡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孫雪玲指出,近年來,新加坡交警已加強向年長者宣導公路安全意識,例如去年舉辦公路安全嘉年華時就接觸逾1000名樂齡人士(年長者)。新加坡交警今年也將與獅子樂齡之友協會和職總保健合作社攜手合作,讓更多職員和義工接受培訓成爲公路安全代表(Road Safety Champion)。
2023年底樂齡社區數量增至50個
此外,陸路交通管理局已將年長者較集中,以及曾發生涉及年長者車禍的地區設爲樂齡安全區。最遲在2023年底,全國的樂齡安全區數量將從去年的17個增至50個。
加大對違紀年長者的懲罰力度
孫雪玲說,交警定期在車禍高風險區和較常有行人亂過馬路的地區展開執法行動。包括發出警告信或罰單。若情況嚴重,違例者也可能被控上庭,並被判監禁。根據公路交通法令,亂過馬路的案件罰款去年4月已從20元上調至50元。至于會否采用人臉識別等技術阻嚇違例年長人士過馬路的行爲,孫雪玲指出,過度使用這類科技可能令公衆感到不適,當局將持續探討如何更好地執法和教育民衆。
子女應做好安全教育
除了當局政府進行教育之外,子女們也應該爲年長者做好相關交通安全教育。子女應該告知父母,橫穿馬路時盡可能找有信號燈的地方走,一定要按信號燈指示通行,沒有信號燈的地方,盡可能走斑馬線。同時告訴老人遵守交通法規是爲我們個人生命負責,更爲我們的家庭負責。除了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規外,以下幾點也值得年長者重視。
1、出門不要離家太遠:如果不是外出旅遊的話,千萬不要走離自己家太遠的距離,否則可能會因爲外面交通現象而出現暫時糊塗後,找不到回家的路。
2、走上坡路盡量扶住扶手:如果有上坡路,或者是上階梯的時候,如果兩側有扶手,則扶住走。如果沒有,要小心,盡量穩住身子,可以向前傾一下,重心向前,不要向後。
3、隨身攜帶手機:老人外出一定要帶上手機,這樣,即使是有緊急的事情,你也可以打電話給自己的兒女。或者在你兒女找不到你的時候,給你打電話。
4、避開熱鬧:老年人外出,不要看熱鬧,即使是看,也要遠遠地,因爲萬一熱鬧出事了,老人的腿腳不靈便,會出現逃跑不利,造成傷害。
新加坡對于年長者的福利,可不僅限于交通安全教育,在就業、生活補助等方面,新加坡給予年長者的福利也是十分豐厚,從2020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中,就可以有所看出。
想詳細了解新加坡2020年財政預算案關于老年人的福利就戳戳下方連結
關注小南君帶你了解更多新加坡資訊
推薦閱讀:
關注南洋時訊離新加坡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