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肖鵬互聯網老兵
作者:肖鵬
【摘要】所謂協同(Synergism),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或者任務。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aken)在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突變論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于1976年發表了《協同學導論》,系統地闡述了協同的內涵,也同樣適用于管理領域。我在文章《疫情過後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方向的深度思考》一文中提到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三個方向,其中第一個就是如何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協同。本文深度分析了中大型企業協同辦公平台需求。
1.基本概念
所謂協同(Synergism),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或者任務。協作(Collaboration)是指在目標實施過程中,部門與部門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協同”更強調參與主體之間的步調同步性、一致性,比如說交響樂需要多人協同演奏才能奏出和美的樂章,而“協作”只是說各方共同參與完成某一任務,並不強調同步性。
1971年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aken)提出協同的概念,1976年他在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突變論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發表了《協同學導論》。協同論認爲,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由于協同理論屬于自組織理論的範疇,其使命並不僅僅是發現自然界中的一般規律,而是在無生命自然界與有生命自然界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協同學試圖把無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統一起來,發現它們存在的共同本質規律。協同理論認爲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性的開放系統,它具有複雜性是因爲管理系統一般由人、組織和環境三大要素組成,而每個要素又嵌套多個次級要素,其內部呈現非線性特征。管理系統就是在不斷地接收信息和輸出信息的過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發展。
2.PC時代協作平台的發展曆史
現代通信的發展經曆了由電路交換到報文交換到包交換,由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到IP通信過程。國際電信聯盟(ITU)相繼推出了基于IP通信H系列協議簇及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的SIP協議,推動了IP通信的高速發展。在2000年左右,以北電(Nortel)及Avaya爲代表的IP和PBX混合交換,及以思科(Cisco)爲代表的純IP交換橫空出世奠定了協作平台的基礎。兩大協作巨頭IBM和微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産品,IBM以 Domino和Same time産品爲核心,微軟以Exchange及Lync(剛開始叫UC)産品爲核心,通過硬件網關的方式把傳統的語音、視頻、傳真等各種通信方式整合到一個平台,解決了企業內部之間及與客戶、合作夥伴之間的溝通協作問題。此時的系統還只實現了不同通信系統之間的整合,方便了大家的溝通,但因爲缺少和業務系統的整合,大家溝通完後,要處理企業內部業務還必須切換到另一套系統。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只能稱之爲溝通協作(Collaboration),還不能稱之爲協同(Synergism)。盡管這些巨頭在PC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遺憾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卻落伍了,一代優秀産品Domino淪爲被出售的結局。
3.移動時代協作平台的發展
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成熟,傳統的企業管理軟件廠商金蝶基于傳統的OA軟件設計理念,重新改造適合移動辦公特點,于2011年推出了“雲之家” SaaS版,成爲國內首個推動移動辦公服務的廠商。早期以推出自己的OA功能爲主,後來逐步增加融合通信功能,再開發生態平台,允許第三方合作夥伴應用入駐企業應用商店。阿裏的“來往”在和騰訊的“微信”較量中敗下陣來後,轉而投入企業社交領域,于2015年初在原“來往”的基礎上推出了“釘釘”産品。騰訊也于2016年推出了“企業微信”,開始布局2B戰略,2018年騰訊把“企業微信”和個“人微信打通”,實現了內外互聯。2019年12月華爲宣布推出“Welink”,把原本用于內部溝通協作的工具開放出來,以SaaS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借助于疫情企業不能複工之機,短期內獲得了大量的用戶。疫情期間字節跳動公司也把自己內部的協作平台“飛書”開發出供用戶使用,而且承諾永久免費。
4.現有移動辦公平台的不足
上述這些工具各有優缺點,因爲金蝶一直服務于傳統企業,對傳統企業的內部辦公流程非常熟悉,非常貼合傳統企業的需求,但在用戶體驗方面略顯不足。而“釘釘”和“企業微信”出身于互聯網基因,天生就是用戶體驗好,獲得年輕人的青睐,尤其適合于IT公司。但互聯網公司天生的短流程、小組織的特點基因也帶入了其産品,它對傳統企業的適應上顯得有點水土不服。“Welink”剛剛推出不久,我對其功能還不是很了解,我想因爲華爲介于互聯網公司和傳統ICT産業之間,其産品功能應該也是介于兩者之間吧。
移動辦公平台的推出大大方便了企業,尤其是疫情期間給政府和企業的溝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以說爲“抗疫”和經濟複蘇立下汗馬功勞。但這些移動辦公平台的主要目標客戶是中小微企業,其商業模式設計理念還是采用長尾理論,因此其功能的普適性和個性化之間需要平衡,這就決定了這些産品不是定位于中大型企業。無論是辦公公文流轉還是其應用商店由第三方所開發的業務系統如ERP、CRM等都不適合中、大型工業企業的需求。即使是單個系統勉強滿足,但其上的各個系統之間並沒有打通,業務流程是斷層的,信息是孤島的,也無法處理大型企業的複雜流程,無法做到業務協同。本次疫情,很多中大型企業也用了“釘釘”、“企業微信”之類的移動辦公平台,據我所知,主要是用它的語音和視頻會議功能,並沒有用它的辦公及業務處理功能。即使是視頻會議,它也只適合小型的簡單會議溝通,無法和專業的視頻會議系統功能相比(其差別我至少能列出十種,在此就不列舉了)。也就出現了我在《疫情過後企業數字化轉型方向的深度思考》一文中所描述的場景,會開完了還是不能遠程解決業務問題。因此,現有的辦公平台只能算是移動協作平台還稱不上移動協同平台。
5.中大型工業企業到底需要什麽樣的協同平台
根據協同理論,管理系統能否發揮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組件的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就好,形成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反之,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相互掣肘、離散、沖突或摩擦,就會造成整個管理系統內耗增加,系統內各子系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致使整個系統陷于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因此,企業要形成協同效應,首先要找到企業生産和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內在功能體系的關鍵要素(即序參量),設計良好的管理機制,並以目標、驅動力、組織、制度、流程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次需要數字化工具落地。
按照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企業的價值分爲兩個維度,一個是以業務爲主線的主價值鏈,另一個是支撐業務的輔助價值鏈。所以一般的工業企業價值鏈見下圖一,企業可以沿著這兩條主線去尋找企業內部的子系統或者子模塊並設計相應的機制。
圖二 智能制造系統架構圖
要使企業發揮整體協同效應,縱向必須解決從戰略到設備、橫向解決從訂單到交付的協同。(本文只討論人與人的協同,人與機器的協同、機器與機器的協同將在工業互聯網篇來深入討論。)因此,必須建立起端到端的協同。在很多制造型企業,借助于ERP、CRM、SCM等系統的建設,很好地實現了業務層面的協同,但職能部門如綜合管理、法務、審計、科技管理、紀檢監察等部門之間以及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卻缺乏協同。舉例來說,接到客戶的訂單後需要組織生産,查詢原材料庫發現需要采購原材料,于是發起采購流程,最後卻卡在法務部門,原因是合同審批要在線下才能完成。圖三是典型的某家電企業信息系統架構圖,業務部門之間協同得很好,但業務和管理職能卻沒有很好地協同。
上圖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