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可不是一句空話,中國是最早一批産生文明的國家,因此對于曆史的記載,我國是非常全面的,在研究曆史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史實,就比如說,從有商朝開始,就有文字記載,說我國的勞動人民一天是只吃兩頓飯的。
在我們如今看來,這個行爲是不理解的,畢竟我們如今一天三餐,其實是非常合理的飲食習慣,那麽爲什麽古人會采取這樣的進食頻率呢?其實這和當時人民的生活習慣有關系。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以農耕爲主的,因此每天的生活基本都是早起晚歸。
在最早期的時候,有九成的人口都是農民,所以種地成了他們活著唯一的生活手段,所以一般會在早上8-9點的時候吃一天中的第一餐,一直到下午3-4點之後,就會回家進行晚飯的食用。這樣,一天兩頓飯就全部吃完了。
其實這樣的吃飯時間是非常符合當時的勞動人們的,因爲古時候人們的收入比較單一,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去種地,那麽也許家人就會多挨一天餓,所以早上吃完飯後,就去地裏幹活了,中午如果再返回家中,那麽這樣就浪費了很多時間。
再加上古時候的人,在夜間是沒有燈光的,因此也並不適合勞作,所以一般會在天黑之前就往家裏趕,回家吃過飯後正好也到了休息的時間。很多人有疑問,爲什麽家中的妻子中午不去送飯呢?這其實也是因爲古代女性的生活也不容易,因爲沒有相關的防護措施,所以古代的女性基本就是生産機器,不僅如此,還要在家中照顧孩子,准備飯菜,每天也是很忙碌的。
這樣的情況在宋朝的時候有了一定的改變,因爲宋朝的經濟發展很好,因此取消了宵禁,很多人也因此在夜晚有了娛樂活動,因此會加上一餐,類似于我們如今的宵夜,不過這也只限于繁華的地方,大部分人還是兩頓的。我們如今生活變好了,各個行業也都有了發展,因此一日三餐更符合我們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