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新加坡本地電視劇在中國大陸開創了收視熱潮,帶給了很多中國人一段美好的回憶。在新中建交前後的年代,對新加坡還不是很了解的中國人,都是通過電視劇來感受新加坡。來到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特別是30左右到40歲的人,他們最曼妙的年少和青春正是在這些電視劇的陪伴中度過。本文作者近日訪問了五位新移民,看他們對本地電視劇如數家珍……
思緒分開河水,激起微波,我們就這樣優雅的在影像的記憶中穿行。
與其說是我在采訪他們,不如說是他們將我帶入共同回憶的柔波中,水暈散開,記憶清晰。“從來不怨,命運之錯,不怕旅途多坎坷,向著那夢中的地方去,錯了我也不悔過……”這樣的 一首歌相信已悄然地喚醒很多人的記憶。
當年的中國新移民可能並不了解新加坡 ,也總喜歡將新加坡和港台牽扯在一起。但時至今日,當提及《霧鎖南洋》、《調色板》、《人在旅途》、《出人頭地》、《法網情天》、《窈窕淑女》、《蓮花爭霸》、《天涯同命鳥》…… 這些電視劇的時候,他們便如數家珍,甚至可以哼唱起主題曲,還會熱情滿滿的告訴你,李南星當時真的很帥,雖然現在發胖了,可還是很喜歡他。
安鳳雲(43歲):窺新劇而知島國
原籍北京,43歲的安鳳雲是本地的一名中學教師。她1994年來新加坡,現在是新加坡公民。
“那曾經是新加坡電視劇在中國的黃金年代,”她回味起新劇的輝煌時滔滔不絕。85年的時候她還是個普通的中學住校生,因爲條件限制只能偶爾看到電視,《霧鎖南洋》就是她接觸到的第一部新加坡電視劇。“那時候同學們都很喜歡,可惜因爲住校沒有機會看到全部。”1990年播放的由陳之財和陳莉萍主演的《烈焰焚情》才是她首次看完全部的新加坡電視劇,那年剛剛上大學的她和所有的同年齡的人一樣,對新加坡的電視劇有著濃厚的興趣,“椰子樹的熱帶風情,時尚的穿著和幹淨的城市對我們充滿了吸引力。還記得那時候的陳之財和陳莉萍,真的是又年輕又漂亮。”
1993年安鳳雲在北京參加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招聘面試,並在一年後正式加入新加坡華文教師的隊伍,在這一整年裏,爲了在中國尚未完全開放的環境下更好的了解新加坡,她非常有意識的去觀看新加坡的電視劇,“看電視劇對新加坡的了解就是城市特別幹淨又現代,居民都文質彬彬有修養。我的父母看了之後就覺得很放心。還有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氣候,還記得有部電視劇裏,一邊出著太陽,一邊就下起雨來了,這對我們北方人來說很新鮮,那時候才知道有太陽雨呢。”說到這裏她自己也笑了起來。的確,當她來到新加坡之後,事實也是如此,漂亮的城市,禮讓的民衆和突然下起的太陽雨,這一切都熟悉又陌生,讓一個外國人,甯把他鄉做故鄉了。
龐春士(42歲):迷失在懵懂片段
龐春士來新加坡15年了,是一名建築工程師。這位豪爽的東北大漢,只聽嗓音都充滿了豪邁 。性格大大咧咧的龐春士從《霧鎖南洋》看到《窈窕淑女》,再到《法網情天》,讓他第一次見識了木制結構的法庭和律師的發套。這些93年之前的新劇給他留下的多是懵懵懂懂的影像片段。“我喜歡看,但太像了,會混淆”,說到新加坡電視劇和港台片,他和那個年代的很多中國人一樣, 常常會把兩者混爲一談。“起初總是覺得劇中的建築和香港很相似,一看到就認定是港台風格了。事實上的確也有很多港台元素,包括題材和主題曲的引進。”
身在長春的龐春士覺得新加坡是個很遙遠的地方,新鮮到很模糊,年輕的他也從未多想。此後中國加強了對新加坡的宣傳,龐春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認識了新加坡電視劇,“先知道李光耀,後知道新加坡。再聯系到之前看過的新加坡的電視劇的點點滴滴,整個新加坡的影像就在我心裏形成了,覺得有機會應該去看看。”
帶著對新加坡的影像記憶,他只身來到島國,新加坡沒有讓他失望,“我看到了差別,差別在于比電視裏更好。”看到在這裏安居樂業的他,誰能想像20年前他還以爲新加坡電視劇是港台片呢。
王慧永(38歲):小小的文化震蕩
王慧永2004年來新加坡,現爲兼職老師。她教本地的小朋友畫國畫,自己也像個大孩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和她聊到新加坡電視劇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我想還沒人能一口氣報出十多部電視劇名吧 ,順便還說出每部戲的主角,這可是個道地的新劇迷了。
《蓮花爭霸》是新加坡1994年攝制的電視劇作品,由李南星、朱樂玲等主演,也是新加坡電視劇中最經典的武俠劇集。最讓王慧永難忘的是古裝扮相俊朗的李南星飾演的沈沖,塔琳托娅扮演的狡詐詭異的白玉川……當然,更加忘不了的還有羅文演唱過的那首主題歌——《江湖路》“無怨無悔我走我路,走不盡天涯路……”。
“知道嗎,當時我就琢磨爲什麽新加坡的古裝片衣服穿得很奇怪,和港台可不同,總是薄薄的,有很多紗質的衣服。來這裏我就明白了,原來是這裏真的太熱了。” 文化藝術真的是一個國家的窗口,一部熱帶島國的武俠故事,在千裏之外的年輕心靈裏留下一個小小問號,要到十年後才能解答。中國在多年無神論的洗禮下,覺得很多神鬼的東西都是迷信。當看到劇中小蝶靈魂出竅,王慧永和朋友都忍俊不禁了,“在那時看來,這不是迷信宣傳嗎?來到新加坡發現南洋文化其實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也就不足爲奇了。”
來到新加坡後,慧永終于看到李南星,盡管發胖的李南星讓她有點失望。來新後仍舊熱愛新劇的她,最力挺的是李國煌,可是在聽完李國煌驕傲的得獎感言後,慧永說:“不喜歡他了,太驕傲……”
李卓瑞(30歲)、吳憲(28歲):斷層讓記憶淡出
李卓瑞和吳憲分別來自武漢和北京,他們同樣在新加坡3年,一位是營銷人員,一位是國大的在讀博士。他們是受訪者中最年輕的兩位,也帶來了最多的驚喜。
通常會認爲35歲以上的人才對新加坡劇有體驗和感受。在中國引進新加坡電視劇初期,這兩位還只是小學生吧,可就是那樣一份孩童的記憶卻留下深刻的體會,他們侃侃而談新劇的起落浮沉。
小時候的李卓瑞是在父母的影響下一起觀看新劇,“我特別喜歡樹木,電視劇裏看到很多熱帶植物,在小孩的眼裏,這個城市很特別。”吳憲也有相似的經曆,因爲搶不到電視遙控器而被逼跟著兄長一起看新劇,仍萦繞腦海的是對新劇聲音的記憶,“演員說話的聲音很不同,歌曲的旋律很好聽,現在還常常上網翻找些老歌來聽。”
在他們的中學時代,新劇在中國大陸勢如破竹般的旋風效應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港台片壓倒性的流行。“那是中國飛速發展的十幾年,新加坡在那個時期沒有好的電視劇進入中國,大家對新劇的熱情也就消減了,相比我小時候的情形反差很大。”李卓瑞認爲新劇沒有把握機會,錯失市場 。吳憲卻認爲是中國的開放和市場競爭,“太多其他選擇了吧,觀衆的期待也不同了。”兩人都認爲新加坡對演員的宣傳不夠,“要知道觀衆很多時候是沖著明星來的,香港這方面就比較成功。”吳憲還會在卡拉OK唱“別讓情兩難”, 但沒有明星的吸引,中國人對新劇的愛好就變成一件很小衆的事情了。
他們因爲不同的原因來到新加坡,卻同樣在這裏再度愛上新加坡電視劇,《雙子星》、《小娘惹》都是他們的最愛,“沒有時間,否則可以多看一些本地的電視劇。本地電視劇的困境,多少也是因爲大家太忙沒有時間支持。”
盡管新加坡電視劇淡出了中國電視熒幕,卻仍擁有許許多多新移民的難舍情結和中國觀衆的懷念。百度網上有百名成員的新加坡電視劇吧,宣告的是新劇在中國曾經至高無上的時代。那時候在晚上8點的黃金檔等看“下一集”是一種簡單的幸福!
中國新移民眼中 新加坡電視劇路在何方
90年代中期至今,即使是在大陸熱播的大制作《小娘惹》,也不可與當年新劇的盛況同日而語。是什麽讓新劇在中國從巅峰滑落,是市場和觀念,是品質,也是運氣……新劇可以發展得更好嗎?聽聽心懷新劇情結的新移民怎麽說。
安鳳雲:新鮮感的消失影響了新加坡電視劇的中國觀衆群,新劇的人物的表現方式有點誇張,可以多些含蓄細膩的內心表現,會更有味道。
龐春士:前期劇本的創作很重要,從本地挖掘深刻有文化沉澱的東西才能長久。如果拍那些與港台片相似的題材,恐怕很難超越。
李卓瑞:電視劇情如果再緊湊一些會更吸引人,還應該花成本塑造更多有號召力的明星。
吳憲:新加坡電視劇有它的獨特性,但也有文化底蘊的缺失和制作成本的問題。或許合拍片是個很好的途徑。
文中經典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下載高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