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年末,他爲馮小剛,介紹了一個影響他一輩子的朋友:王朔。
那年月,王朔已經是京圈文化大咖,一部《浮出海面》、一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已經引起了文壇轟動。
2
也是1989年,在享受到《渴望》帶來的巨大成功以後,鄭曉龍又找到了王朔,商量是不是能拍一個室內情景劇。
因爲他們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室內有不少空地,空著也是空著,不如搭個棚子,拍些好玩的東西。
還是“渴望”的老套路,鄭曉龍和王朔牽頭,再加上一些文學青年,就在家裏寫,而其中一個文學青年,就是後來在古董收藏界特別有名的名人:馬未都。
可是馮小剛後來卻還真的和王朔兩個人把這個本子給寫了出來,王朔問他怎麽做到的?
馮小剛說看了“王老師”不少作品,你劇本裏那點插科打诨,我都熟的很。
于是,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正式上映,而馮小剛也終于在後面拿了一個聯合編劇的冠名,至此馮小剛終于算混進影視圈的舞台之上了。
有了《編輯部的故事》的成功,有了鄭曉龍這位京圈大佬的賞識,接下來的幾年,馮小剛混的順風順水。
3
1995年成龍電影《紅番區》在春節賺了快1億票房,北影廠廠長韓三平,看馮小剛天天躲著哭也不是一個事。
就找到了他,對他說道:“作爲廠長,我有義務把你撈上岸”。
于是那年月,他給了馮小剛100萬,讓他去拍一部賀歲喜劇。
1998年,馮小剛再接再厲,又是一部喜劇,又是一部賀歲片《不見不散》,又取得了4300萬的票房,喜劇電影拍到這裏,馮小剛又動起了心思,要把王朔的本子拿出來再拍一遍。
可是當他把劇本又交上去的時候,廣電總局的人卻不同意,給出的理由是:“你都拍了2部喜劇了,再拍一部吧,好事成三嘛!”
但是在拍商業片,在拍喜劇片的同時,馮小剛也總想拍點不同的東西,比如2007年的電影《集結號》,2010年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比如2012年的電影《一九四二》。
結果卻是一部比一部慘。
特別是《集結號》投資過億,但是最後投資商連本錢都沒有收回來,爲了彌補虧空,馮小剛轉頭又去拍了一部《非誠勿擾》,結果卻讓投資商賺了錢。
對于這種現象,他後來也覺得奇怪,爲什麽認真拍的電影,反而沒有人看,我隨便拍的喜劇卻有人買單呢?
1958年出生的馮小剛後來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段話:
“我已經快六十歲了,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不願意妥協了,因爲時日無多。”
不論人品如何,只論馮小剛大半生的電影之路,其實也很有戲劇性,到去年年底根據他的好友的愛情故事改編的電影《只有芸知道》上映,依然敗北,其實也注定了他未來的電影之路,還將繼續沉浮下去。
畢竟一個靠商業喜劇片出名的電影人,現在想拍點自己想拍的東西,真的挺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