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小鵬G3正式上市,首發24小時銷量就突破1573輛,宣告新勢力“三巨頭”成型;2019年12月,小鵬G3上市一周年,這一年之間,小鵬又陸續發布了2020款G3、新款純電轎車P7兩款新車。
一年的時間沉澱,不禁讓我們心生好奇,車主們對G3會有什麽樣的評價?對于以小鵬爲代表的新勢力有什麽看法?對新時代的智能汽車有什麽不同的感悟?扒開這些好奇心,我們從中窺見了消費者在新能源時代下的心理變化。
從左至右:電哥、白皛女士、黃裔暖先生、董遠健先生
——當初爲什麽會選擇小鵬G3?
白皛:買新能源車主要還是指標的原因。當初在第一批新勢力中,就覺得小鵬G3的設計特別搶眼,尤其是那塊全景前擋風玻璃,還有內飾巨大的中控屏。選車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跟我推薦說小鵬G3怎麽怎麽好,那個時候就直接盲訂了,結果新車到手之後確實如他們所說,一點都不後悔。
黃裔暖:我跟白姐的原因是一樣的,主要也是指標的原因。當時選車也對比過其它品牌,其它的車要麽是覺得品牌格調不高、要麽是感覺像油改電車型,最後看到小鵬G3,第一眼就被它的設計感吸引,馬上就喜歡上了。當初決定買G3還有一個小原因,就是其它大部分電動車都是旋鈕式換擋結構,但是G3是懷擋設計、和奔馳一樣,這個細節別出心裁。
董遠健:我選擇純電車的原因和兩位有點不同,我是本身就非常喜歡電動車,一是好開、二是很省。我日常上下班的話,大概路程要50公裏,自己本來的油車每天都要二三十塊錢,換了電動車之後,每天都在省錢。小鵬G3也是我在做了許多橫向對比之後的選擇。
——作爲(新勢力)車主,售後服務有感覺不方便嗎?
白皛:其實基本用不上什麽售後,我提車這麽久就做過一次小保養,沒什麽問題。
黃裔暖:是的,不怎麽需要售後。不過小鵬的服務本來也特別好,我想跟兩位推薦一位售後的工作人員,叫歐陽兄,服務特別到位。
——關于G3的智能化,各位在日常用車中有什麽體會嗎?
白皛:我覺得自動泊車特別好用,我平時開車,遇到一些地方的停車位比較窄,我就會先下車,然後在車外遙控,讓它自己停進去,真的很方便。
黃裔暖:是的,說到自動泊車,我想起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當時我剛買新車,在小區樓下試自動泊車功能,然後小區的小朋友都圍過來說,哇,你看這個車好厲害、會自己停車,很有意思的。另外,我覺得G3的人機交互確實要比多數傳統車型好很多,語音識別的准確率很高。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現在導航就根本不用手打了,直接語音叫小P就可以,朋友發地址到我手機、我直接傳到車機系統上去就可以導航了。這些智能功能都很實用。
——對于想買電動車的朋友有什麽想說的麽?
白皛:現在國家在大力推廣新能源車,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充電樁這些肯定會更加普及,如果用電問題解決了,那其它什麽都不是問題,大家放心買吧。
黃裔暖:買!值得買!又省錢又好開,爲什麽不買!對了,我也想借皆電這個平台跟大家說一下,開電動車真的不會掉腳毛,哈哈哈。
與車主共同進化的小鵬
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真實車主”和“尚未購車的吃瓜群衆”之間的視角大相徑庭,一個典型的例子,吃瓜群衆總習慣是盯著續航一個點不放,但是在真實車主眼中,續航可能是優先級最低的問題,反倒是對于車型的設計、顔值以及智能車機的體驗更加關心。
某種程度上,看中小鵬的消費者,就是看中小鵬獨特的科技産品理念。就拿幾位車主都提到的智能體驗來說,在小鵬的産品理念中,目的是希望通過Xmart OS車載系統,基于場景化深度學習(AI)預判用戶的需求,讓汽車實現人格化的自然交流(XUI),最後使汽車成爲一個可以車主交互的智能對象。
通過整車OTA(軟硬件融合層面更新),小鵬G3能夠在無需回廠的情況下,保證重大功能的實時更新或是逐步開放更多的升級功能,讓一輛車在整個生命周期都保持新鮮的生命力。
到目前爲止,小鵬自研發的XPILOT輔助駕駛系統,已經可實現的L2.5級的駕駛能力(包括LCC車道居中輔助、ACC自適應巡航、ALC自動變道輔助等功能)。
除了技術層面上的更新,小鵬在産品叠代上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包括續航大幅提升了的2020款G3 520,以及新款中大型純電轎車P7。其中,P7幾乎成爲年度最受期待的新能源車型,目前該車已經開啓預售,定價27-37萬,包括550km+、650km+兩個續航版本,其中四驅高性能車型可實現4.3秒破百,新車將在明年某個時間開啓量産交付。
回不去的電動車主
在幾位真實車主的聲音中,筆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開過電動車後就再也回不去燃油車了』,這其實說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擁抱新能源車了,因爲新能源車帶來不僅是電動化,還有智能化,它讓汽車從一個功能單一的代步工具變成一個可以融入你生活的智能助手,就像是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轉變,這樣的大趨勢終將勢不可擋。
另一方面,小鵬G3上市這一年來,不斷推出新産品、新技術,其實也反映了整個新能源車行業的變化。智能化逐漸成爲不可避免的新趨勢,大家對純電車續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車企紛紛通過提升産品力拉開品牌之間的差異化優勢。當政策補貼破退坡,消費能力降低,車市大環境遇冷,只有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産品,才能繼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