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如何有效應對海外疫情輸入成爲我國打贏這場“戰役”最終勝利的關鍵。在這方面,被世衛組織點名表揚的新加坡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我們不妨聽聽這三位專家怎麽說。他們分別是: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李舒、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亮、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任峰。
新加坡的硬核舉措
截至3月11日,新加坡累計確診人數爲166人,其中82人康複出院,無死亡病例,治愈率是比較高的。新加坡到底有哪些防疫抗疫的舉措,能讓它在病毒肆掠的世界中保持著這樣的從容?
先讓我們通過時間軸來了解新加坡防疫抗疫的硬核舉措。
1月02日
新加坡衛生部發布公告,要求對兩周內來自武漢的遊客進行體溫檢測,提示有武漢旅居史的民衆出現發燒或呼吸急促症狀時應盡早就醫。
1月23日
新加坡確診第一例輸入性病例。
1月27日
新加坡衛生部宣布實施“強制休假計劃”,要求雇主對從中國來的員工實施14天強制休假,由政府給予企業補貼。
這一計劃實行後,一直到2月17日,結束隔離的這一批人群沒有發現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
2月02日
新加坡開始禁止所有過去14天曾到訪中國大陸的旅客入境及過境,同時暫停簽發持中國護照的各類簽證。
2月初
首批生産了15000個試劑盒,保證了病例檢驗需求。其中5000個分配給本地醫院,還無償捐獻了一萬個送到武漢。
2月07日
隨著新加坡感染者增加,新加坡將DORSCON 等級(Disease Outbreak Response System Condition)調高至橙色。
新加坡曆史上曾經有過兩次DORSCON等級調高至橙色,分別是SARS和H1N1時期,很多新加坡人記憶猶新,對新冠病毒的嚴重程度有了直觀的認識。
2月08日
新加坡衛生部建議,企業推遲不必要的大型活動(參加人數在 1000 人以上),對于不得不推進的小型活動,也必須做好嚴格的防控措施。
2月03日
新加坡實施“居家隔離令”。對于在新加坡工作或讀書的人,如果在過去14天內曾訪問中國大陸,強制在家隔離14天。隔離者居家隔離期間不得外出,違者將依據《傳染病法令》被起訴。衛生部則安排工作人員對這批隔離者的健康狀況密切關注,並對有需要的人提供食品或物資上的援助。
2月25日
新加坡衛生部宣布,在新加坡確診第一例病例後不到一周,研究人員就成功培養出了病毒。根據聲明,研究小組利用該病毒和來自該病毒的遺傳物質,開發了幾個特定的實驗室測試,以檢測用于接觸追蹤和其他應用的病毒特異性抗體。
3月03日
新加坡政府宣布,從3月4日淩晨12點開始,所有過去的14天裏,到過伊朗、意大利、韓國的人員,都不可以進入新加坡。
通過這根時間軸可以看出,新加坡反應極爲迅速。疫情發生後,新加坡衛生部和新加坡政府官網每日更新疫情情況,信息公開透明;在科學的接觸者追蹤機制的幫助下,政府部門會去尋找每一個曾經與確診患者接觸的人,讓他們接受隔離或監測;另外,新加坡啓用了大約800多家PHPC(公衆健康預備診所,類似于我國的發熱門診制度),並且爲病患提供補貼,以確保病患“應收盡收”。而此前被質疑的“健康人不必戴口罩”的建議,也是出于患者密度較低的情況下人人戴口罩反而浪費資源的考量,更重要的是應該把口罩留給醫護人員。
從精確切斷傳染源到專業方法治療患者,這中間離不開完善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到位的國民衛生教育、先進的醫療科研體系,新加坡能夠取得如今的防疫成果絕非偶然。
對中國的啓示和建議
新加坡經驗可以給我們哪些啓示?
1.嚴格實施隔離令,堅決阻斷傳染源
在“隔離措施”的執行上,我們可以更多借鑒新加坡的“善治”和“法治”,比如爲企業損失提供直接補貼,爲隔離個人提供飯食,同時再配合嚴格的法律監督和處罰;對被隔離人員、確診患者、患者家庭、醫務工作者及家庭等重點人群,應當實行更人性化的政策和心理關懷措施,不能讓他們感到被抛棄或被歧視。
2.直觀實用的公共防疫預案
預案是關鍵時刻的“救命符”,DORSCON等級是新加坡政府應對疫情爆發的專家打分卡,有綠黃橙紅四種顔色,分別代表不同的疫情程度。特別是針對個人的提示、跨部門協調、屍體處置等,細節周全,讓人一看便知,避免社會上産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
此外,新加坡十分重視平常對國民的公共衛生教育,注重“以人爲本”,提高每個人的公共衛生素養。正因爲每個人都基本做到“精密運行”,新加坡政府才敢號召健康者不戴口罩,進而節約了大量防疫物資,致力于防控成本最小化。
3.科學系統的接觸者追蹤機制
相比病毒,人們更恐懼的是未知。及時公布詳盡准確的信息,不僅能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也能降低疾病傳播概率。相較之下,我國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及時,如多地發生的監獄疫情就延遲多日後才發布消息,這樣的情況一定要避免。
其實,中國大城市對病毒監測追蹤的軟硬件設施並不遜色于新加坡,但我們的監測追蹤工作還是有著比較大距離。尤其是疾控防疫部門面臨著和公安、電信、互聯網公司等機構跨部門數據資源整合的難題。希望接下來能夠盡快建立新冠肺炎病例關聯鏈條的數據查詢系統。
4.完善的基層醫療資源
中國當前每一千人擁有的醫生數約爲2.59人,這個數值比新加坡還略高,但新加坡以完善的家庭醫生及社區診所,嚴格的轉診制度彌補了醫師資源的短缺,保證了大醫院的正常運轉,確保了本地醫療資源平穩運行。對于我國來說,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體系建設與醫療資源鋪設,尤其是做實“家庭醫生”制度和“社區首診”制度,推進醫療資源的扁平化布局,加大對基層公共衛生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對待患者及其家庭有精准的保護性政策出台,建立病患特別檔案,追蹤預後身體和心理健康,保障他們在上學、就業的平等權益。
5.高效的病毒和醫藥科技研發體系
雖然我國已經布局實施傳染病重大專項,並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缺乏對重大傳染病防控的全鏈條研究,面對疫情還不能全面、精准、有效地調動科技、醫療、防疫、生産研發等相關資源。因此,應進一步加強科研機構、醫療機構與疾病防控機構更密切的合作關系,完善突發新發傳染性疾病檢測的關鍵技術研發,規範技術下沉到有條件醫療機構的應急流程。要加大産學研的合作,特別是倡導新技術概念驗證中心的合作模式,迅速實現從原理技術向産品化技術的轉化。
優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完善“預防—主動”型的應急響應體系,形成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研單位與臨床醫療機構間信息、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在綜合性醫療機構中設置感染性疾病專科,在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全面建設達到檢測生物安全相應等級要求的檢測實驗室。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