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中國成了互聯網高度應用的大國,全球前20的互聯網公司,中國就占有9家,幾乎可以與美國平分天下,有人說未來的互聯網就看中美,如果說美國的互聯網以科技爲先導,那中國的互聯網就依托于背後龐大的人口基數,以互聯網應用爲主。而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中,電商占據了半壁江山,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電商的交易額一次次引起世人的尖叫。而與此同時的是傳統的線下門店卻過得很煎熬。很多人認爲傳統門店沒有前途,必須得做電商!但其實這是陷入了一個誤區,電商可以說是中國的獨特産物,除了中國,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其電商業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應用都沒有占據主要市場,這是爲什麽呢?
所以日本的商業既有百年老店,也有新近發展起來的新店,業態是相當的齊全,而且經營也是相當的老道。有一句話很現實,也很中肯,那就是:“日本是中國零售業的老師”,爲什麽這麽說呢?1994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百貨公司在上海浦東開業,名稱叫“上海第一八佰伴”。這是上海第一百貨公司與日本的八佰伴集團合資經營的百貨公司,八佰伴集團的總裁叫“和田一夫”,他將日本百貨公司的經營模式帶入了中國,一樓全部賣化妝品。而且百貨公司裏面還有個餐飲店,這種格局在現在看來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但是在90年代的中國的百貨行業當中是沒有的。無論是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公司,還是上海第一百貨公司,當時的1樓全部是賣羊毛衫或者襯衫,百貨公司裏面根本就不可能有餐飲店。
日本實體店與電商的數據分析
前面也提到過,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至少比中國落後了5年,這是個事實。一個亞洲商業的老師被中國這一學生超越,一方面說明日本的商業沒有迅速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說明日本社會對于商業的“過度科技”保持一種謹慎甚至抵抗的態度。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根據日本經濟産業省的統計,2018年日本社會零售總額爲283萬億日元,大約等于18.4萬億人民幣。但是網購,也就是電商在整個零售總額當中的占比僅是6.2%,銷售額爲18萬億日元,大約是1.1萬億人民幣。而我們中國在2018年,電商所占的社會零售總額比例已經達到了19.8%。
還有一個數據也比較有趣,日本家庭中有過網購經曆的比例只有28%,也就是說有接近3/4以上的日本人,一年當中都沒有上網買過一樣東西,或訂過一家酒店。日本的電商難道是這麽落後嗎?可以說已經被中國甩下了好幾條大街,簡直是處于一個半原始的社會。還有一個細分數據,2018年日本網購市場的銷售總額剛才已經講了,是18萬億日元,增長率是8.9%。其中物品的銷售爲9.2萬億日元,增幅是8.1%,占比占到了51.7%,也就是一半的人上網,就是爲了買東西。另一方面的服務銷售,包括訂酒店、訂機票等等,它的占比是37%,增加幅度是11.6%。第三個是音樂、影視等電子商品的下載銷售,爲2.4萬億日元,增幅是4.6%,占比是11.3%。
爲什麽音樂與影視作品的下載銷售比例會占到11%?因爲日本有一個特殊的狀況,所有的音樂産品和影視作品它都很注重版權。現在我們中國電視台剛把連續劇播完,第2天大家就能在一些視頻網站上面免費看,這樣的事情在日本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因爲版權交易沒那麽快,第2天看的話一定是盜版。所以去年就有兩名中國留學生,因爲這麽一件事情,被日本警方逮捕,起因就是他們很幸苦的把日本的電視劇錄了下來。然後馬上翻譯成中文,打成字幕,第2天就傳到了中國的視頻網站上面,日本警察說,你這是侵犯了著作權。
第二;日本擁有大量的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藥妝店,而且十分的普及,加上遍布全國各個角落的各種自助售貨機,現在東京許多超市都是24小時經營,所以實體店的24小時綜合服務模式,使得線下的購物變得十分的便捷。記得我聽一個記者朋友說過,他有一次去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農村采訪,那個村只有五十幾戶人家,地方很偏僻,開車開到半路,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突然發現遠處有個亮點,車子開近一看,原來在稻田的邊上有一台自動售貨機,賣飲料和方便面。後來汽車駛到了村口的時候,發現有一個燈火通明的房子,一看是一家24小時便利店。雖然是一個很偏僻的便利店,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的便利店來說,它的服務內容要齊全,它不僅有各類生活實用品和食品,書刊雜志,還賣一些小包裝的水果、蔬菜,店裏有ATM機,可以存款、取款、彙款,還有複印機、傳真機和郵局的信箱,還接受快遞和發送快遞,等于是把一個小超市、銀行、辦公與物流的功能聚合在一起,可以說因爲有這家便利店,居住在小山村裏面,也能享受到現代生活的味道和邊界。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日本商業服務業態的普及與便捷,使得日本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使得電商市場的發展被擠壓到了一個很狹窄的空間。
這種細節服務的過程和商品的體驗是電商們所做不到的。電商只能提供優惠的價格和送貨的便捷,但是不能提供體驗。而且你也會擔心買到假貨或者真貨與平台所展示的照片不一樣。所以很多實體店老板在聊天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苦惱,說國內的有些消費者買電腦、買相機是先到實體店裏面轉一圈,看一看,擺弄一下,出了門就用手機下單,從電商那裏買價格更優惠的貨,實體店事實上就成了電商們的産品體驗中心。那麽這種情況在日本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因爲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基本上是一樣的。
中國逛街文化在逐步消失
正因爲日本的零售業態努力營造舒適和體驗型的購物環境,因此像東京這樣競爭大、快節奏的國際大都市,大家還保持著逛街的習慣。下班之後,尤其是到了休息天,銀座街頭會把道路封了,變成步行街,讓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逛街,輕松的買東西、吃東西,可以把一杯咖啡端到大街上面來喝。對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來說,逛街他不只是一種購物行爲,還是一種休閑的生活,更是一種解壓的活動。逛街是一種綜合的消費行爲,從家裏出來坐地鐵、輕軌開始,一天下來,也不只是買東西消費,也會坐下來吃一點。逛了一家店以後再去走第二家店,會産生連鎖性的消費。一個市場與社會活力,是靠人們走出家門、走入消費場所來支撐的,而不是靠待在家裏面等快遞來支撐的。
日本實體店面臨的四大挑戰
小資白領們下了班以後或者休息天想逛逛書店,但是光看書沒什麽意思。最好還有個地方配杯咖啡或者紅茶,吃點蛋糕,甚至把中餐、晚餐也解決了,于是就誕生了超級時尚的生活書店——“茑屋書店”。茑屋書店現在火得不得了,我們中國許多書店都像它學習,比如上海的“鍾書閣書店”就學得很好,生意也很紅火。當然日本的實體店也面臨著四大挑戰,一是出生率的低下,消費人口出現減少。二是越來越多的人崇尚簡約生活,消費欲望出現下降。三是電商的發展沖擊了實體店市場份額。四是日本政府開始實施嚴格的限制加班的政策,使得勞動力出現短缺。在這四大挑戰的沖擊之下,很多地方城市的一些百貨店也出現了關門的現象。比如日本三大便利店在未來的幾年之內,也都計劃關閉一些不盈利的店鋪,同時降低加盟費來留住還能繼續經營的店面。
其實每一位消費者都有嘗鮮的需求,不會天天吃同樣的菜,也不會經常買一樣的衣服。因此大數據究竟有沒有增加店面的營業額,實際上還是個問號!其實進實體店最需要的是一張笑臉和向顧客們提供高品質的商品,有了這兩樣東西就會有回頭客,有了回頭客就有了生意。做零售業沒那麽複雜,過度科技會使得本末倒置。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比中國落後,但是日本人不是不知道。智慧商業本來就是很暴利的零售業,你一定要去搞一些過度的高科技性花樣,只會增加運營成本,最終讓店開不下去,所以如何提高服務水平,提高顧客的體驗消費,才是讓實體店開下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