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檔歌唱類綜藝節目只能通過爭吵與爭議才能夠獲得更高的關注度,或許只能說明制作方正在陷入一種“病態”的怪圈當中——這應該是許多觀衆對于熱播綜藝節目《天賜的聲音》的印象。
他們是年輕的藝術家麽?如果把藝術家的門檻降到足夠低的話,他們當然可以算是。主唱小樂的唱腔和台風、或者說他對于英倫樂隊發自基因的熱愛,都塑造出足夠純粹的搖滾風格。
可是搖滾樂的核心是反叛,當小樂孕育出這種特別純粹的搖滾風骨的時候,自然也就反叛到了一定的程度——或者說,無論他是不是當真有那麽大氣性,爲了搖滾,他都必須要反叛。
于是到了綜藝節目上,小樂和他所代表的盤尼西林就永遠顯得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這樣的態度放到現實生活當中絕對不是什麽容易讓人接受的氣質,這也就給小樂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厭惡和鄙視。
但是因爲他的處事方式與衆不同,就必須要承受所有問題的責任麽?
觀衆的直線思維有時候就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但是這個問題出在小樂和盤尼西林身上麽?
但凡了解一點綜藝節目生産方法的網友都知道,尤其像《天賜的聲音》這類音樂綜藝節目,哪個歌手出場、出場的歌手怎麽配對、配對之後唱什麽歌、怎麽編曲,基本上都是由制作方來決定的。
決定的第一前提,就是爲節目的收視率做服務。
所以筆者也在此建議所有具備認真求知精神的好事者去看一下整首歌的完整錄像,看完了,基本上就發現問題所在了:說這樣一首歌是歌曲串燒真的有些勉強,因爲整個表演的前後半程就是完全割裂開的。
歌曲的風格、演奏的樂器在前後半程都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讓盤尼西林的小樂熊花和他們助演的朋友們留在台上幹什麽?
從編曲的角度來說,節目組甚至沒有給他們留下樂器伴奏的機會,因爲樂器的音色、琴的音色在後半程就已經是完全不同的需求了。
問題很明顯了,哪怕有再多的人不認可盤尼西林的音樂、也不認可他們的性格,我們都必須承認的是:在這次《天賜的聲音》評委指名道姓的批評當中,盤尼西林承擔的是本不屬于他們的責任。
這個責任可能在節目組、可能在編曲,但是絕對不在性格帶刺的樂隊身上:否則,他們在沒有任何任務的半首歌裏留在台上伴舞才是正確的做法嗎?
我們不能因爲評委的資曆足夠老、說話足夠有說服力就忽視掉一檔電視欄目真正存在的邏輯漏洞。
雖然綜藝節目是爲了娛樂大衆,但是因爲商業目的就把參賽的選手推到一個風口浪尖的位置,這樣的做法顯然不是“仁義禮智信”的表現。
《樂隊的夏天》捧火了北京的朋克聖地SCHOOL Livehouse,小樂也是那裏的常客。
他經常在比賽日坐在吧台拿著一杯啤酒像個贏過的酒痞一樣看一場City的比賽同時大呼小叫,像極了不與他年齡相匹配的老炮。
可是這又怎麽樣呢?他確實和一群不太一樣的90後做出了相當出色的音樂。
《Say It Again》就不用說了,相當成熟的致敬作品。可他們擁有足夠自由度的時候,音樂的表現力確實是在90後人群當中出類拔萃的。
簡單點說,他們的性格有他們的缺點,可是這不妨礙他們成爲出色的音樂人。一棍子打死、一概而論是網友的共性,但是把一支優秀的青年樂隊用吐沫淹死並不是太好的抉擇。
說到底,綜藝的舞台只是娛樂包裝的商業表現形式,真的看個綜藝就著急上火也不是什麽好事兒。仔細品一品真正的音樂的美感,其實能讓人更輕松一點。
再看看這檔綜藝裏的“食堂口罩”,是不是就更輕松了?青春的回憶一下子都出來了。